导读问题及回答:
1."心理描写"部分,肖培东老师是怎样指导学生朗读的?
先让学生读旁批,然后让学生读对应的段落,教师再范读,指出“太”重读,教师模拟场景,颤声朗读示范,告诉学生读得时候要带入场景想象,突出“更”字。在指导朗读时,教师的示范读很重要。
2.第五环节"品读对话,多角度理解主题"时,创设了怎样的学习情境?有什么好处?
肖老师创设的情境是:如果你是他的爸爸,你是怎么提醒自己的?并且师生分角色朗读爸爸和孩子的对话,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感悟: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读这本初中语文的课例型的书籍,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在阅读第一篇课例时先从网上搜索了课文原文进行朗读,然后再读课例。阅读完张春华老师为肖培东老师写的序言,对肖老师有了一点了解。以前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深度学习文本的过程,第一次听到有人说要“浅浅地教”。第一篇课例《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美国作家、心理专家莫顿•亨特,肖老师在导入部分的教学机智就让我感到震撼。我上课最怕出现意外,公开课就更别提了。但肖老师却能巧妙的利用开课伊始女教师的一声尖叫,把学生引到课文中,听,这就是爬悬崖时候“我”内心深处的那声惊叫。这是我所欠缺的。课堂上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教师都要随时应对,把它努力融入自己的课堂中,这就是教学机智,这就是课堂生成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