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外国人饮酒,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场景。身着西装的绅士,优雅地举着高脚,杯晃动着酒液,抑或在啤酒节上,着装多彩的女郎端着盛满美酒的啤酒杯,洋溢着微笑。在我们看来外国人饮酒是那么的优雅。其实在国外,人们常有饮酒的习惯,饮酒也非常的频繁,那为什么外国人喝酒这么有修养?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各国对酒的生产、流通、管理有着非常严格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外国人虽然喜好美酒,但深知生命之贵,适可而止。饮酒这事儿,关键是要适量,才能皆大欢喜,不是吗?
法律规定
美国:私人不得制造、经营酒类产品,饮酒种类受限制
在1930年以前,美国实行的是禁酒令,任何人不得生产及销售酒类饮料。在解除禁酒令之后,为防止“完全放开酒类饮料的生产、销售与消费将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导致税收大量流失”而制定了联邦酒法,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体制,各州也相应制定了各自的酒法,对酒类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管制。至今,美国大部分州酒类饮料的生产、销售仍由政府严格控制,私人一律不得制造和经营。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与密西西比州,只准人们喝无甜味的酒。
德国:对烈性酒有严格规定
德国对烈性酒厂的建设、生产、流通、管理都非常严格,并有明确的限制指标,对烈酒的售价也都有严格规定。如生产企业酿酒设备都有产品流量表,就好像现在居民使用的水表,企业每年生产的产品量,政府都能掌握详细数字,这样便于管理与征税。
在德国,人们确实会聚众狂饮,但那只是在慕尼黑啤酒节那样的特定场合。每年的啤酒节,人们聚集在大帐篷里喝得酣畅淋漓,但极少有暴力行为发生。德国人参加晚会,往往从始至终小口啜饮,直至深夜。而且,德国还有许多地方只许居民喝啤酒,其他烈酒均在禁止之列。
法国:要有牌照才能卖酒
法国商业部的法规对酒类零售商实行发放四种资格的零售牌照,也叫酒牌。第一类只能卖不含酒精的饮料,第二类可以出售啤酒及饮料,第三类可以卖葡萄酒等,但只限在酒店饭馆当时开饮,第四类可以出售包括干邑酒、啤酒在内的所有酒类。申领四种牌照的任何一种,都必须由银行出具资金证明,并得到财税部门的确认,商业部才予以发放。
俄罗斯:对酒类产品实行国家垄断
俄罗斯作为酒类消费大国,其市场竞争激烈。大量外国酒、走私酒、假酒不断充斥俄市场,对其民族工业形成较大冲击,造成国库税收流失,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为加强国家对酒类市场的管理,俄联邦政府对酒精、酒类产品及含酒精产品生产与流通实行国家垄断,上述产品的价格、出口、进口、配额、许可、征收消费税、制定保护消费者健康及权益的综合措施等均由俄联邦调控。规定企业从事酒类产品及含酒精产品的生产与流通须持有关许可证,只有从食物原料中提取的酒精才可用来生产酒类产品及含酒精食品。
个人行为
不停劝酒有失礼貌
酒和香烟一样,国外都标有对人体有害的标志。西方人宴席时一般使用红、白两种葡萄酒,先白后红,很少用烈性白酒,除非客人主动提出要喝。西方人喝酒比较随意,给别人斟酒也仅仅是一种礼节,看你不想喝,不会不停地劝酒,他们会觉得那样做太有失礼貌了,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决定他们想吃什么或是想喝什么,不要强迫别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
越是好酒越要慢品
国外烈性酒的价格千差万别。有些烈性酒确实价格不菲,但也绝对不可能一晚上就把一整瓶酒喝得一干二净。在西方,很少看到有人那样厉害地喝烈性酒。相反,一般通常是在晚饭后,只在自己的杯中倒上一点儿酒,然后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抿。酒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品味、一种享受。而且不可能每天都喝烈性酒,只在家里来客人时或是在其他一些特殊的场合,才可能拿出烈性酒。即使饮用高度酒,也往往用兑水或加冰的方法使其稀释。也就是说,一瓶XO是可以喝很长时间的。
国外酒类服务通常是由服务员负责将少量酒倒入酒杯中,让客人鉴别一下品质是否有误。只须把它当成一种形式,喝一小口并回答Good。接着,侍者会来倒酒,这时,不要动手去拿酒杯,而应把酒杯放在桌上由侍者去倒。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摇晃杯子。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拿着酒杯边说话边喝酒、吃东西时喝酒、口红印在酒杯沿上等,都是失礼的行为。
法国人天性浪漫,而且似乎个个都算美食家,所以多数情况下饮酒喜欢细品。他们一定要把酒从舌尖慢慢滑到喉头——因为酒一落食道,再好的味道就尝不出了,所以愈是好酒愈要慢饮。佐餐用酒也很有讲究,如吃鱼时,往往喝白葡萄酒,而吃肥腻的牛羊肉时,却配红葡萄酒。
酒席上礼节很重要
韩国酒清淡,度数很低——所以在韩剧当中,无论男女主角都能一杯杯“豪饮”下去。在韩国,酒席上很讲究礼节,长辈(上级)对晚辈(部下)斟酒时,长辈用一只手也可以,但晚辈接酒是必须双手拿酒杯或用一只手托着拿酒杯的另一只手。晚辈斟酒时,首先左手托着右手腕,然后贴着右手的内侧,最后作一个用右手慢慢地斟酒的姿态。斟酒的时间也是等长辈把杯中酒喝完后自己才能喝。而且,晚辈面对面的在长辈面前喝酒也是一种失礼。所以不得不与长辈一起喝酒的情况下,稍微侧着身子喝酒才算是有礼节的。
法国人喝酒越来越少,然而葡萄酒仍然是法国家庭餐桌上的主角。法国人从少年时就开始接触红葡萄酒,就餐时,父母往往让孩子们喝些稀释的红葡萄酒。所以,很少有人是真正喝醉了,也不会打架滋事。女士们畅饮之后,会挺直身体优雅地离去,而不至失去风度。
大部分人在参加商务宴会时也都很谨慎,尽量不喝得过多。必须控制在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以内。西方人觉得在那种场合喝醉了是不太合适的,有可能给自己的商业伙伴留下一个坏的印象。在宴会上喝酒要适量,始终保持斯文的举止,这是欧美人士共守的礼节。
喝得烂醉遭人鄙视
在美国,人们只有等到21岁才能喝酒(除了规定饮酒违法的地区外,美国是世界上法定饮酒年龄最大的国家)。美国人的宴会上,很少看到烂醉如泥的人。即使喝多了,也要坚持到宴会结束,回到自己的房间后才可倒头不起。如果当场酩酊大醉,惹是生非,会招来众人的鄙视。对喝得烂醉的男人,外国女性们表现出超出想象的厌恶,认为酗酒醉倒在街头的酒鬼大多是流浪汉。“烂醉如泥地躺在电车站台上,这在我们国家难以想像。”“你不是刚刚开始喝酒的大学生,对自己的酒量应该知道吧!”一位美国女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