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问题的自我“三问”》
孩子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技术,也需要艺术。面对孩子教育方面的困惑,我们一定不要简单的下结论。一定要稳住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人是关系的产物,看表面是人的问题,探背后往往都是关系问题。有时候是“一对一”多重关系的交织,有时候是”一对多”关系的交织,如果理不清这些关系,就容易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境地。比如幼儿园孩子在去幼儿园时经常性的哭泣。如果只是把问题指向幼儿园内,显然是不够的。怎么办呢?黄金三问。一问“是什么?”——还原事实真相;二问“为什么?——精准分析原因”;三问“怎么做?方法,方法”——具体用什么方法技术?
比如下边案例:
问题求助:
孩子九岁半,上四年级,一上课就胸闷,一出教室就没事,换了个学还不行,不愿意上学。检查身体没啥毛病,家长问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也不说。老师也不知道咋回事,跟同学也没发生矛盾。爸爸妈妈外出务工,跟爷爷奶奶生活。1-3年级在本校学校上学,到四年级转入另一个学校。晚上在辅导班住宿,住了两天就不想住,家长接回家住。后来又转入一所学校,刚去两天好些,后来就也不想去。今年秋天开始出现上课胸闷现象。这样的情况,家长如何办?作为老师,该如何帮助到她们?
请大家各抒己见哈!
1.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心,爷爷奶奶跟孩子沟通很少,孩子缺乏安全感,亲密感
2、孩子在四年级转学,是一个陌生环境,与原来熟悉的环境分开,安全感很低了。
3、遇到问题时候没有在与孩子建立亲密感的情况下沟通无效,再一次转学,让孩子再一次处于陌生环境,安全感亲密感再次降低
4、孩子安全感低就不敢去尝试新的环境,亲密感低,本来与同学老师链接少的情况下不断转学让孩子一次次离开熟悉环境,孩子会很孤单!
4、孩子身体出现状况,父母重视,这让孩子体验到我有问题他们才会关心我,时间久了他也会成为一种习惯了,有刻意变成自然,他渴望父母的关心。
5、所有问题想解决,接纳孩子现在状况情绪,理解孩子背后需求,渴望得到父母关爱,陪在自己身边,与孩子增加亲密感后再去推动孩子!
这个问题是一位老师提的。我想在一些地区的学校可能有一定的普遍性,虽然没有发展成”病痛“,但父母进城务工,孩子在家留守。或者父母天天上班,孩子天天上学。同在屋檐下,不说一句话。这种情形还是有的。但父母确实也有难处,毕竟猪肉要买,面条要吃,生病住院都需要花钱。对身处农村、没有更多经济来源的家长而言,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不让父母辞职陪孩子但能推动孩子自我良性循环的方法呢?
专家老师的建议是:
1、父母心态要平和,接纳孩子无法返校的现实。2、父母要有效陪伴,要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重新获得安全感、亲密感。孩子只有在感受到充分的接纳,有安全感时候,才会跟关系亲近的人(比如爷爷奶奶、父母)倾诉寻求帮助。3、父母积极主动做好家校沟通,多角度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理性分析。大多身体出现状况的孩子,都是长期压力所致,分析这个压力主要来源,针对性减压。4、孩子的问题根源是关系问题。可以从父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中寻找答案。
当然,如果多想一想,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十一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上课就胸闷,一出教室就没事儿的症状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换学校的方式为什么解决不了孩子的症状?
第三个问题:家长问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孩子为什么不说?
第四个问题:导致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五个问题:孩子为什么转入一所学校刚去两天好些,后来就也不想去?
第六个问题:为什么偏偏会在秋季开始出现此类症状?
第七个问题:家长怎么做能更好地支持到孩子?
第八个问题:老师如何做能支持到孩子?
第九个问题:爷爷奶奶如何做能支持到孩子?
第十个问题:同学们如何做能更好支持到孩子?
第十一个问题:孩子自己做些什么能更好地支持到他自己?
第十二个问题:由于“不得不”的原因长时间无法陪伴孩子的父母,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的心理滋养更丰厚一些?
如果真的潜心思考这些问题,处理时就会避免简单粗暴,就会养成较为良好的处理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