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两大“水泥期”》
第一次听说“潮湿的水泥期”这个概念,是在2017年张志刚老师的心理学讲座中,今天读书又读到了这个内容,特别想分享出来:
在孩子的性格形成过程中,有两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孩子会迅速完成心理的发育。这两个时期又被称为“水泥期”,是孩子情商和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常出现在孩子3-12岁之间。
3-6岁是“潮湿的水泥期”,是孩子性格塑造最关键的时期,80%-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在逐渐形成。比如孩子的自我欣赏与接纳,同理心以及表达自己的勇气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7-12岁是“正在凝固的水泥期”,这时,孩子85%-90%的性格都已经形成,而且学业压力日益增加。各种学习和生活习惯也正在形成,此时需要重点培养的是孩子的决策能力以及压力处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这时,你会发现,孩子产生了更强的独立欲望,不仅在行为上想要挣脱父母的管束,而且在思想上也开始对父母产生了怀疑,不再把父母的话当作生活中唯一的标准。
“水泥期”时,虽然85%-90%的性格已经形成,但是我觉得还有10%是留给上天留给父母的补救机会,在“水泥”并没有完全凝结时,父母要利用“水泥期”塑造好性格。
3-6岁家长和外界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此时,对孩子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帮助很有必要。“树大自然直”的理念要不得!这一时期,如果没有家长的关注和培养,孩子很有可能在某点或某些方面产生欠缺。这个时期,爸爸妈妈想把孩子打造成什么样子,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父母要平静地看待这一时期孩子的。怪脾气,平静地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教会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坏脾气以及如何发泄负面情绪——比如设置“安全发泄岛”或“情绪垃圾箱”,教会孩子用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教会孩子“喜欢分享、乐于助人、遵守规则、结交朋友”等。
7-12岁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有挣脱父母的意识,更容易受到同伴影响,需要父母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引导。父母可以借此机会训练孩子的决策能力,独自处理压力的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培养这些方面的心理素质。为成年后脱离父母独立生活打下基础。具体做法:
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强迫孩子适应父母的安排,不包揽那些本来属于孩子的事情,朋友交往中出现矛盾和争执时,不插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家庭的事情要让孩子参与,通过参与培养责任感。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应对学习压力的方法。面对孩子的学业和考试,多些鼓励少些惩罚,让孩子不要对一时的结果耿耿于怀,而要把目光放长远。
帮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有意识地为孩子减轻心理压力。不要因成绩不好而责骂他,更不能与别的孩子比较去刺激他。
自信发现孩子的求助信号。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很好的接受孩子发出的“心理信号”,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那么孩子就会养成好性格,高情商,一生受益无穷,否则孩子就会形成不受社会欢迎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