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背影》而言,之所以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原因就在于理性的解读尚未达到可以议会的深度,就是朱自清的好友叶圣陶的解读也不例外。经典文本结构不是单层次的,至少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显性的,按照时间空间的顺序,外在的表层的感知的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这个层次是最通俗的,可以说是一望而知的。
专业解读的任务,就是要从一望而知中看出其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的深层意蕴。一切描绘表面上的物像,是景象,但事实上却是作者的心象在起作用。
即使是时间简洁的叙事,也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反应,而是按主体的视角先后顺序为文。也就是说一切物想皆由心想决定。对于文学意象来说,外在的物象是一望而知的,而内在的心象则是需要理性自觉的。
比如欧阳修所作《醉翁亭记》,用了21个也字。这个语气词。如果加上了就有了肯定的情绪,就比较自信,比较确定了。语气词虽然没有词汇意义,但是其情绪意义却是抒情的生命,而这表面上的写景就变成了写心景观就变成了意象,这也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谛。
因为有情趣的深入细节就不再是细节而成了意象。严格意义上来说,研究的起点或者说逻辑的起点就是意象。意象表面上是写实的,实际上是想象的,因为客观物象之一特征与主体情感之一特征本来是分离的,各自独立的。
因为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感本来是分离的,各自独立的,二者猝然愈合为情感所同化物相虽成为情感的载体。
意象的好处是具有鲜明的口感性,又有隐含的情感性。
解读之所以艰难不仅仅是由于解读主体有封闭性的局限。而且还一枚经典文本,也有相当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首先是意向的封闭性。
意象解读的焦点不在于部位意向统一所闭,而在于从意象的表层分析出形象的深层。印象的表层并不是对象的全部属性,而是部分属性,这种属性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为心象和情感所选择,所定性的。故意象从结构来说是隐性的形象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