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U3P3 How to be a party planner?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围绕“成为派对策划师”主题展开,学生需在生日派对情境中运用核心词汇(如party, favorite, hat等)及句型描述派对过程,并掌握“st”发音规则。通过课堂观察与任务反馈,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和小组对话,基本达成语言目标。但在“have”与“has”的区分上,部分学生仍存在混淆,需后续强化练习。发音环节中,学生对“st”组合的拼读较为熟练,但个别单词(如“postman”)的语调需进一步纠正。

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互动性与参与度

“Look and find”和“Watch and match”活动通过图片与视频调动了学生兴趣,学生能快速定位物品并匹配信息,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然而,小组讨论环节中,个别组因主题选择分歧导致效率降低,未来需提前提供主题范例或分配更明确的角色。

语言实践与创造力

学生根据自选派对主题创编对话时,能结合已学词汇进行表达(如“We have a blue party. Bring your hat!”),体现了语言迁移能力。但部分对话内容较为单一,可增设语言框架或关键词提示,激发更丰富的表达。

三、学生表现与课堂反馈

学生整体参与热情较高,尤其在角色扮演环节,能主动模仿语音语调。但任务单(如“Look and complete”)中,部分学生对长句书写存在畏难情绪,需分层设计任务(如填空与完整句二选一)。此外,文化对比环节(如“hat”在派对中的象征意义)未充分展开,学生兴趣点未被完全激发。

四、教学策略与资源优化

词汇教学:通过实物道具(如帽子、礼物盒)辅助理解“hat”“bring”等词汇,效果显著。但“interesting”一词的抽象含义可通过例句对比(如“This game is interesting vs. boring”)加深理解。

发音训练:结合韵律短句(如“Stanley starts to stir the toast”)强化“st”发音,学生跟读积极性高。但需增加同类单词的拓展练习(如“star”“stamp”),巩固迁移能力。

五、时间管理与改进方向

环节衔接:课堂前半段活动紧凑,但小组讨论时间稍显不足,导致部分组未完成对话展示。后续可精简导入环节,预留更多实践时间。

分层支持:针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提供“句型银行”或同伴互助机会,减少挫败感。

六、总结与改进措施

本节课通过情境化任务实现了“学用结合”,但在分层教学和文化深度挖掘上仍有提升空间。未来改进方向包括:

增设文化小贴士:如对比中西方派对常见装饰(气球vs.彩带),增强文化感知的趣味性。

游戏化巩固:设计“语法闯关”游戏(如“have/has”选择竞赛),以趣味形式突破难点。

拓展输出形式:鼓励学生录制“派对策划vlog”,结合多媒体工具展示成果,提升综合语用能力。

此次教学实践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语言学习需紧密贴合生活场景,同时兼顾个体差异与文化浸润。后续将继续优化活动设计,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与创造力绽放的舞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