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思考的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苏格拉底式的思辨方法》,算是《哲学的慰藉》的第一篇读书笔记。但我却不太愿意提起这本书的名字。
因为这个书名的直觉,似有在喧嚣物质世界中刻意关联生活和人心的哗众取宠之嫌。我以为,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
虽然是才子型作家,瑞士作家阿兰.德普顿的畅销作品,也是周国平的倾情推荐与作序,但它只是一本哲学入门书,我也没想还能因它而写些什么。
直到,翻到塞内加的一些句子,比如,作为皇帝的老师,罗马宫廷重臣,身在大富大贵之中,他却能够非常清醒,与外物保持智者特有的心理距离,他说,
“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即使在她似乎愿意和平相处之时也没有。我把她所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那些东西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
这与老子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不约而同。自然,为腹不为目,一个道理。但老子言简意赅没有示例,塞内加的自身践行就像是一个跨越时空的生命佐证。当暴君尼禄命他自杀时,在周围人一片哭声中,他能镇定自若的说,“你们的哲学哪里去了?”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哲学的经典话语。我感受到的,绝不是心灵慰藉与知己般的震撼式共鸣,如周国平所说,“他们看到了整个人生的全景和限度,站在整体的高度,与一切个体灾难拉开距离,达成和解”,这是对哲人思想宽度、深度和高度的欣赏,及由此带来对自己知识和思维体系的启迪。
这是一个闭环。这是智慧。你身处顺境逆境都依然思维清晰、平和愉悦的智慧。
最令人欣喜的是,那些经典的哲学话语,那些智者,他们是底层相通的。即,所谓道。而我身在其中,因为欣喜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