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晖(9岁)在心里辅导室里非常的拘谨,不太想说话,不知道聊什么。当我问他最喜欢什么,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时。他聊到了他养的一只猫。当谈到猫时,他的脸上露出了特别迷人的微笑,开始侃侃而谈。他讲到自己喂猫、给猫做小窝、抱着小猫看电视,跟小猫一起玩耍的故事,讲得眉飞色舞,眼里都是光。跟刚才的胆小、拘谨判若两人。
用叙事的语言来说,叙事取向很重视属于个人的独特知识与能力。其中往往存放着许多珍贵与热情的故事情节。在叙事的治疗概念里,很重要的是要先把眼光对焦在人们“生命热爱的所在,也就是人在做哪些事情的时候,眼睛是发亮的,笑容是满足的。
不过从孩子发展的概念,或文化对孩子的期待角度来说,我们习惯不去关心孩子的“热情”在哪里,而是关注孩子“应该”会什么、做什么,才是正确的、有用的。大人对于孩子常有许多订好的“标准”,这些标准代表着“主流”文化的观点和要求。
如果我们把“独特性”与“主流”比喻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视野,那么往“独特性”的视野望去,常可窥见孩子们的天赋与美好;往“主流”的视野望去,许多活得和主流期待不同的孩子,生命中似乎只剩下不足与问题。在这样的眼光下,孩子的生命只会日渐干枯,如何有力量走向健康与丰富。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斥“主流标准”,主流标准会让我们去适应社会。我们可以学着去变通,世界多元,而不是去执着在某一个方面。
虽然我们还是会为孩子的学习、未来而焦虑,但我们不会因为学习而否定他的一切。我们可能更容易去看到他的天赋、美好、资源、优势。
叙事取向助人者要在叙事的氛围里和孩子接触,视野上要学习打开、再打开,打开到可以跨越“应该与正常”,看得见孩子更多的美好。我们深信:看见人的天赋和美好,能让人获得尊严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