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1.0
猜想→假设→实验→优化→结论
以热气球视频导入,请学生提出一个想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并给出对该问题的猜想,确定学习任务——研究热气球升空与降落的原理。探索环节分为三个活动①观察热气球结构,以此确定模拟实验的材料;②放飞热气球并观察现象;③优化我们的热气球,观察我们的热气球,与真实且稳定的热气球之间的区别,用“材料超市”中的材料来优化。研讨环节用孩子们观察到的现象提问,由实验现象到本质。最后拓展孔明灯的原理,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用火的意识。
第一次试讲结束,大家帮我找到了许多问题:①探索环节活动太多,材料也太多,孩子们的关注点逐渐从实验现象转移到优化我们的热气球模型,对原理的本质把握不准确了。②实验材料有危险性,我用到小塑料瓶插上蜡烛,塑料瓶太轻了,容易倒,烛油滴在桌子上孩子们也不会处理,以及前一年大家用锡箔纸改良的“纸筒”老化,胶水粘连处容易在受热时裂开,另外就是孩子们随时都想用湿抹布扑灭点什么东西。③研讨环节,我那优秀的科代表汇报完实验现象后,又详细地把整个原理解释清楚了,甚至提到了空气浮力和密度间的关系,从而使得研讨环节过于简单,其他同学也没有参与感。
二、教学设计2.0
基于以上情况,我做出了一些细微调整。①探索环节:观察热气球结构、找合适的材料、放飞热气球、观察实验现象;②实验材料我改良了一次,用到了天平里面的托盘,滴蜡把蜡烛粘上去,后面发现这个办法受热时,底部还是不稳,最后换成了塑料的蘸水碟,“纸筒”换成了高级的PVC管③研讨环节分成几个大问题进行发言汇报,成功经验分享、现象汇报、塑料袋为什么热了?(热空气)塑料袋为什么鼓了?(空气受热膨胀)一直上升了吗?为什么落下时变冷了?最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实验原理。用有逻辑的问题串来完成原理的讲解。④“材料超市”中的材料太多了,听取周老师的建议,改成了“锦囊”,里面只装了两颗回形针。
整个教学设计的大环节基本定了下来,没有更多改动了。所以最后一次试讲请到了我们的分管领导——肖毅校长。7班这次试讲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也有学生的发言我没能圆好。肖校帮我修改了三个地方,①猜想前增加提出问题的板书;②在点火时给孩子们做好用火安全的教育;③实验记录单上的一些内容孩子们难以理解,比如运动趋势,“瘪”不认识等,进行了简单的修改,改为运动路径或路线,这样在板书中体现出我们的“热气球”运动路线,在优化热气球模型时就更易引出,真实的热气球是稳定地直上直下,而我们的热气球容易侧翻,从而更好地进行模型优化。
整个设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模拟实验→得出结论→优化模型→课外拓展→安全教育
简单修改后,就在家长开放日进行展示了。活动当天家长太过热情,主动去帮孩子们完成实验,结果有家长帮助的小组都没成功(哈哈哈哈哈哈)给这两个小组的孩子送了一个塑料袋,回去再跟家长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