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华杉老师讲道:“制定一个详细的品牌资产投资路线图,进行品牌资产的投资。这个投资投入的是时间、金钱,一步一步地去做。”
关于积累「品牌资产」这件事,要看到先后次序,要先规划「品牌资产投资路线图」,然后进行『品牌资产』投资。其实还是《大学》中学到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也是《四书》从一开始要先读《大学》的原因,因为先后次序非常重要。
但实际上,这里就存在一个常见的矛盾是:没做过,没经历过,我怎么知道做事的次序呢?我又怎么能依照先后顺序进行规划和安排呢?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到哪算哪。这个现象又回到了《大学》中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真正开始行动前要先回到「格物致知」上。
怎么定义「格物致知」呢?
《华杉讲透大学》:“朱熹注解说,「致」是推到极处;「知」,就是识。『致知』,就是推极我的知识,要让我所知的无所不尽。「格」是至;『物』,就是事物。「格物」,就是穷极事物之理,要让那极处无所不至。张居正说,心之明觉谓之知,若要诚其意,就必先推及吾心之知,见得道理无不明白,然后意之所发是真是妄,才不会错杂。所以说,要诚信,先得『致知』。「致知」的意思就是,你得懂道理,所有的道理都要懂。这样,你才能辨别是非,才能诚意正心。张居正接着解释格物:理之散见寓于物,若要推及其知,在于穷就事物之理,直到那至极的去处,然后所知无有不尽,所以说,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意义,通过“穷极事物之理”,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看到其中的逻辑和顺序。「穷极事物之理」是一个非常极致的状态,接近无限,这种状态最大的动力是好奇心,就是想弄明白这个事物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其中的逻辑又是什么,然后不断地挖呀挖呀,直到把它理清楚。
就像我不学习这一节,我就意识不到要进行『品牌资产』的积累,做的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有意识地从「投资」的角度去做,这样的后果是,可能匆匆忙忙地忙碌了一生,但是没有什么积累。我现在突然明白,学习理论的意义在于,要看到方向、明确方向,指导行动。学习只能看到结果和方向,实现成果需要靠行动、靠时间的积累。
这段解读再次让我明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间的联系,通过『格物』穷极事物之理,道理懂得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才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体察跟分辨出内心发出的意念是真是妄,看见妄念就修正它,看见意念是真的就去行动,这个过程也是正心的过程。
不断「格物致知」的同时,内心也在『诚意正心』中不断地端正,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其实内心非常清楚这件事该不该做。如果相信内心,守住良知,内心会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即使在不清晰路线图的情况下。这里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路线图」可能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结果,如果没有前面对事物格物致知般的研究和学习,这个「路线图」是呈现不出来的。同时也会因为没有这样的经历和学习的态度,即使获得了这样的路线图,也会因为不是这类人,从而不会按照这个路线图去执行,只愿意相信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或者被集体的情绪裹挟。
华杉老师讲道:“在多年来和客户的互动交流当中,我深刻地感到品牌营销的决策只有极高智慧的人才能只看方案就能做出判断。大多数人能接受方案,主要是基于他对华与华和对我本人的接受和信任,而不接受方案呢,主要都源于对方的怀疑和患得患失的情绪。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新的更强大的品牌资产,也需要传统的思想武器。这个思想武器就是儒家思想。所以,我就决定写“华杉讲透四书系列”。但是要让顾客接受我讲四书,我还缺乏一个品牌资产。我突然写一本《华杉讲透<论语>》,别人凭什么会看呢?消费者没有我能讲四书这个认知,没有这个思想准备,没有理由去买一个《华杉讲透<论语>》,品牌延伸太远。于是我决定先写《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一个搞策划,搞咨询的,本身就是战略谋士,我的品牌资产能让人买《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有了《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我就有了国学大师的品牌资产,就能带动我的四书系列。”
这里不仅让我看到了「华与华文库」的来龙去脉,也让我看到了解决怀疑、不信任、患得患失的情绪的方向是:儒家思想。
华杉老师讲道,在跟客户交流互动中的这种现象,其实已经成为公司层面的战略问题,因为容易怀疑和患得患失的客户特别多。这里其实就是在借用「儒家思想」教育客户,解决他们的情绪,从而接受方案、认真执行。这本质上也是在通过传播「儒家思想」影响更多的人阅读,从而解决社会层面情绪上的问题,这也是在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
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中讲道:“「制定品牌资产」的目标,这是企业每一年都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将企业战略目标和营销传播目标,转化为品牌资产目标。
这里让我体会到的是,「品牌资产」是企业战略目标和营销传播目标的成果物,是它们的呈现。制定『品牌资产』的目标要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营销传播目标』。
为了解决客户焦虑的情绪,想要达到让他们接受并积极地执行方案,就需要教育他们,用什么来教育呢?儒家思想是最好的文本,于是就定下了写《四书》的「品牌资产目标」。要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实现这个目标的难点在于,写《四书》和当时的资源禀赋不搭噶,没法一上来直接就讲国学,消费者接受不了。这跟跨专业转行,对方不接受是一样的道理。华杉老师的解决方式是,根据当下的资源禀赋,找了一个类似的,也就是从《孙子兵法》写起,从而延伸到《四书》、《资治通鉴》和《史记》。『华杉讲透』这个「品牌资产」就是在这一天天的行动中积累出来的。
如果不是从华杉老师个人陈述的角度看到其中的规划和脉络以及如何一步步推进的,从表面看,只是觉得像是单纯的“行为艺术”一般的存在,他是有清晰的目标和战略规划的。对于自己来说,自己也要有意识地进行「品牌资产」目标的规划,『品牌资产』是战略和传播的成果物而已,归根到底要思考的是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传播目标。
华杉老师讲道:“华与华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代表中国最高历史智慧和品牌营销思想的公司。那我就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安排我的业务、我的广告、我的写作,这是一个整体的计划。”
这里让我看到,做企业做品牌做到最后其实就是「品牌资产」的积累与实现。围绕这个目标,进行了三个板块的布局,业务、广告和写作。
结合对「品牌文化」的定义“品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看出,华与华的咨询产品和服务主要提供物质财富;写作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品牌营销思想,另一个是儒家思想、中国历史智慧,这是精神财富的部分,也是在积累「知识品牌资产」;广告是对「华与华」这个品牌的宣传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