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性动物,如果不与他人产生亲密的联系,就算是整日享受丰盛的美食、拥有无尽的玩乐时光也会让人感觉孤独。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了大城市。《无缘社会》描述的正是这样一群在大城市失去社会性的孤寡人群。
人有三缘:血缘、地缘和职场缘。他们直到临死前还在工作或者找工作;他们没有朋友和亲人;他们还拥有工作的能力可社会已经无法再提供给他们合适的工作。
他们住在破旧的公寓,有的直接夜晚就睡在公园的长椅上。
在日本,每年有三万两千人“在途死亡”。他们的尸体无人认领,只在讣告上用短短几行字记录下他们的体貌特征和遗留物品。
这群在大城市消逝的“孤魂野鬼”先失去了血缘。他们的父母早已过世,他们没结过婚或已经离婚,没有儿女或早已和儿女失去了联系。他们来到东京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走向了同一个结局。
他们早已抛弃自己的地缘,离开故乡几十年,从未回去过,也不打算回去。就在东京退休领救济。故乡或许还有着可以和他们联络的亲人,但他们早已遗忘故乡,故乡也遗忘了他们。
超过五十岁的人群,几乎不可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份体制外的稳定工作。只能去干劳务派遣这种脏活累活。然而就是劳务派遣也随时面临断了收入的窘境。
没有亲戚和朋友,又没有工作能力,整日待在破旧的住处望着电视屏幕,消耗着自己的人生,直到自己有一天死去。
NHK采访的“在途死亡”的人员之一大森,以前在秋田做工匠,后来因为心地太软帮人背了贷款,在母亲离世后只身一人来到东京打工,后来在居住的公寓中独自死去。
还有更为悲惨的老人因为原公寓被拆,找不到住房而选择自杀身亡。
在如今的大城市,人们的社交关系弱化早已不是新鲜事。有的人宁愿选择死在大城市也是因为他们陷入了两难。
第一难是故乡被“毁”,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小城市没有足够的适合他们的工作,只能前往大城市发展。可大城市的发展早已步入成熟,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本扎根下来。可回到自己的家乡好像也没有更多的选择,有时候回到自己的家乡反而是更差的选择。
如果年轻人还拥有着年轻的资本,那么老年人来到大城市,只能去做那些基础的工作比如清洁工、服务员来维持生计。直到有一天消耗完自己的生命。
第二难是城市之“大”,每天都能看见形形色色的人,可人们身居高楼,连邻居是谁都不认识,大城市的社交属性比不上小城和乡村。人与人之间几乎不存在着“强”联系,只有着“弱”联系。
尤其是信息化网络时代,吃的可以点外卖,购物可以网购,交朋友可以网上点赞。人与人之间就在这样便捷又疏离的关系下并行,自然而然少了很多现实中的社交。
网上的社交终究不能代替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如果向往孤独,就注定要承受孤独之痛,这样看来死亡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欢迎关注GZH:1 Hour Psychology
每天都有关于心理学的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