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做到一以贯之
4、要深思明辨(25--30)
第25章:“谁毁谁誉”“直道而行”。本章提出“谁毁谁誉”的“君子之道”,是源于三代的“直道”。“直”是孔子“仁德”的主要内容,是君子的第一发心。这个第一发心才是衡量君子仁德的根本标准。然而,这个发心需要长期深入学习,缜密思考,细辨明察之后,从心所欲,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判断。
本章又是总起,接着就用大量篇幅,围绕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深思熟虑,细辨明察”来“一以贯之”的直道。
第26章,“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做学问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要诚实认真,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中庸》也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本章告诉我们:存疑,是做学问的直道。孔子借感叹三代直道之风已不复存在,来提醒我们遇事要深思,要明辨。
第27章,“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的这句名言,被很多做大事的人当作座右铭。“巧言”,毁誉,道听途说,挑拨是非,都是“直道”的反面。本章,借感叹当今世人巧言乱德之风(乡愿)盛行,从反面告诫我们,君子应当“深思熟虑,细辨明察”。
第28章,“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人言可畏,众人之论未必出于公心,未必出于真心,因为不是直道。因此,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切实地加以辨析和核查。孔子曾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两个“必察焉”,是说君子应该“深思熟虑,细辨明察”,直道而行。
第29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一章说明人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而不能用道来装点门面,标榜自己。这一章,是对前几章的小结,若没有三代之人,谁来弘扬三代之直道呢?为仁由己,道外无人,人外无道,君子应当“深思熟虑,细辨明察”。
第30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像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说“苟有过”“可以无大过矣”。圣人尚且如此,普通大众更是在所难免。《论语》中,孔子反复说“过则勿惮改”。孔子之所以欣赏颜回,就因为他“不贰过”。有了错误,承认错误,寻找原因,加以改正,以后不犯,才是孔子心目中直道而行的君子。
以上六章,围绕三代所传下来的“直道”,从正反、古今,圣人、世人多个方面,提醒我们要“深思熟虑,细辨明察”。
5、要学思结合(31--40)
第31章,“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本章旨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正是从追究古圣先贤之道的思考中得来。本章,通过孔子自述学习路径——学思结合,说明孔子所得三代之道,始于学,明于思,“志于道,据于德”。
第32章,“君子忧道不忧贫”。“忧”即思,“忧道”就是学的方向问题。“谋道”就是志于道。这一章,紧承上章,说明了孔子“思”与“学”的具体内容是道。孔子并不是将“道”与“食”看作一对对立且排斥的关系,而是在说学的价值趣向。如果我们有志于成为仁人君子,首先是立志学道,要将三代之“道”放在心中。
第33章,“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这一章是孔子自述追求君子道的过程、进阶和次第。孔子提出了治国理政的四条标准:治囗的智慧、仁德爱民、庄严敬畏的态度、依礼而行。这四条标准,既是学与思的重要内容,又是贯通君子道的主要内容,有点出关键在“礼”。
下面几章,谈要学习区别君子和小人。
第34章,“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金子就是金子,石头就是石头,没有办法改变。但不论是石头还是金子,都有可取可用之处。“大受”“小知”,分别了君子与小人之学。接下来两章就具体解释君子和小人。
第35章,“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章,沿着上章“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的思路,举水火为喻,讲普通百姓对仁德的远离和不理解,所以“君子之德风”,任重而道远。
第36章,“当仁不让于师”在仁德面前,众人平等,不必谦让于师长。本章举君子应该如何求仁。君子应该以仁为己任,处处为师,处处学习,无所不学,不让于师。
接下来几章,具体阐述君子“一以贯之”的表现。
第37章,“君子贞而不谅”。本章,大家要与《宪问篇》第18章的“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一句参读品味。这里,孔子谈“信”与原则的关系,“贞而不谅”就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信守承诺。
这也是“一以贯之”之道,需要慎思明辨。
第38章,“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在孔子看来,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就要诚敬地对待自己的天命职责,先做事后提酬报,这就是“忠信笃敬”的“一以贯之”之道。
第39章,“有教无类。”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没有非常恢弘的格局和情怀,是难以做到的。这一思想是让每个人都透过教育,恢复自己本具的光明心性,明明德,止于至善。所以,德行教化也是“一以贯之”之道。
第40章,“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指人生大道,涵盖了儒家修己安人安百姓,成己达人达物,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所有仁义理念。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孔子认为,人生志向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就不可能走到一起。真是千古不易“一以贯之”之箴言。
这四章,不仅是夫子“一以贯之”的道,更是夫子的人生追求和实践。夫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什么样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