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9【随感随想】从说教到示范

2025-09-29【随感随想】从说教到示范

今天看了一部沉重的电影,看到一半便离场了。影片中某些画面与情节在我心中激起强烈的不适与恐惧,让我不得不暂时逃离那个黑暗的放映厅。

这部电影无疑是一种艺术表达。创作者通过镜头语言传递着某种信息。虽然不同观众会有不同解读,但我感受到的核心信息是一种强烈的“禁止”——呼吁人们“不要这样”,“这是错误的”。这种表达方式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常见的“说教”。

告诉别人“不要做什么”,本质上是一种说教。课堂上老师训诫学生“不要交头接耳”、“不要开小差”;走廊里标语提醒“不要追逐打闹”。这些说教的效果往往有限。因为它们只划定了行为的边界,却没有指明前进的方向。就像只告诉旅人哪些路不能走,却不指明哪条路能通往目的地。

相比之下,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示范。同样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示范如何专注听课:“盯着黑板,留意粉笔的轨迹,捕捉老师语气的变化”;还可以请优秀学生分享听课心得和笔记方法。这种正向引导如同点亮一盏灯,不仅照亮前路,更让人愿意主动前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说教完全无用。在特定情境下,说教仍有其价值。当某种负面行为频繁出现时,明确的说教能起到震慑作用。比如在考试作弊成风时,严厉的警告不可或缺;交通警察通过播放一些事故视频,来警示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问题在于说教的时机与分寸。若一种负面行为早已绝迹,或与当下现实毫无关联,此时的说教非但无法起到警示作用,反而可能滋生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这让我想起一个寓言:两个农民毗邻而居,各自种植西瓜,多年来相安无事。某天,A农民告诉儿子:“B的爷爷曾偷过我们家的西瓜,还破坏过我们的田地。”这番告知的本意或许是提醒儿子警惕,但实际效果却是让年轻的心中埋下对B家的仇恨种子。原本不存在的隔阂由此产生,和睦的邻里关系蒙上阴影。

这个寓言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不合时宜的“警示”,即使出于善意,也可能成为负面情绪的温床。当我们要传递某种价值观时,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是在消除问题,还是在制造新的问题?

电影艺术如此,教育如此,日常生活亦如此。单纯地说“不”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展示“是”的可能性。正如黑暗的房间需要光明,而不仅仅是被告知不要待在黑暗中。

真正的改变,往往始于一个积极的示范,而非一连串的禁止。当我们学会用“可以怎么做”替代“不要怎么做”,用建设性示范取代破坏性指责,或许我们就能在各自的生活中,创造出更多理解,减少无谓的恐惧与隔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