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第五次上张淑娟老师的《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的课程了,这次与前几次课程不相同的是,这次课程直接地讲授了如何去学习和思考,思考正是这节课的主题。
(1)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 (作答要求:选一个我们课程中的知识点,详细展示,并标明出处)
思考是自问自答。
在老师说这句话之前,我一直认为“思考”就是“想”,想什么呢?其实也就是不着调地,能想到啥就像啥,毫无章法可言。在进大学以前,听老师们说“大家思考一下”“大家想一想”这种话觉得是一样且可以替换的。而现在在我看来,思考是基于自身经验和价值观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同时进行自我提问的认知行为,而良好的思考则是能够在思考进行后,依托于自身的思考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行动。
(2)我是怎样用它的?(作答要求:展示上述知识点是如何指导自己的学习的,要求有时间、地点、具体的知识、自己之前的做法、优化后的做法等)
思考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看法,并由此改变和看法来指导行动。要想学会思考首先要理解思考,明白思考的过程。思考在最从原始开始应该是一种“甄别”,像“好”与“坏”、“对”与“错“、“真”与”“假”之类的。基于现在所面对的世界和生活,这种思考显然不够用,所以还要学会“理解”“批判”“创造”和“决定”。
用科学地思维来思考,最合适思考的就是科学(对我而言是学习)本身。就学习而言,明确思考的“边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老师常常要“我们联想生活当中的情景,并思考相关问题。”如果是我之前,就会觉得这个情景太大了,说法太宽泛了,好像思考什么都行,但是又是在课堂上,不能什么都去想,这就导致了我让我不知道从何去联想、去思考。那在现在看来其实很简单,我所联想的、所思考的和我将要所学习的内容有关。那么我所要联想的和思考的正就是从学习内容出发。例如,在我们要去游玩的时候,上公交车前思考“我要去哪里玩,乘坐哪一辆公交最方便?”我若想到“夫子庙,打车比公交方便。”这是合适情景合适思考;但倘若是老师在运动学的课程里举了公交车行驶的例子,却联想到车要去哪里,那可就“思考”过远了。 思考最好是能围绕自己的某一主题或具某一目的性,这样的思考最容易有结果,也能够最大程度上给予帮助。这也正是我所说“思为己动,考为所用“的原因所在。
(3)我还想怎样用上它? (作答要求:设想新的应用情景,其他要求见第二问)
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正是因为有了思想,会思考,才让人类从世间万物中闪现出不一样的光辉,也正是因为会思考,才让身体素质相对于其他物种并不出色的人类能建立起辉煌的文明。所以,针对于很多事物,思考是必要的。思考本身涵盖极广且深度也可极深,它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而且幸运的是,思考本身是有例可援的。
首先要面对的便是什么事情值得我去思考,什么事情我不得不去思考,这也是找到思考的对象。对于人生大事来说,我们要保持时刻思考;在学习时,我要思考学习内容;它们应该占据我生活中的多数。而对于要吃啥、穿啥,就应该立马做决定,而不是在此花费过多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