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看到一条路,想知道它的尽头是什么?
趟过一条河,想知道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翻越一座山,想知道山的那面是什么?
遇见一个人,想知道她/为什么是这样的性格?
“寻根溯源”这好像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原始,单纯,好奇;但是,或许是生活的风风雨雨,日子的重复繁琐,满满的把这些本真的东西慢慢掩埋在了某个深处。
家庭的本土是什么?教育工作的本土是什么?在《教师的使命》中张老师的文字像一阵凉爽的秋风,吹开迷雾,让真境再现。
孩子沉迷网游,拒学暴躁,亲子冲突,是会让一个家庭笼罩在乌云密布之中,家长和孩子都陷入痛苦之中。
这种情况下,张老师用了三个步骤让我们溯源:
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其次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第三就是接纳原本的样子。
我很同意张老师的三个观点。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是未满足的需求,所以当看到孩子沉迷游戏的时候,一味的指责,不如耐心的倾听和反思自己的所做所为;作为父母,发现孩子的不当行为当然不是置之不理,那是骄纵,当然也不是打骂吼,那只会让孩子越推越远,孩子需要的关系,是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有稳定的情绪要有耐心;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不管孩子怎么样,我们都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要把事情和人分开,孩子的沉迷网络的行为需要纠正,但是孩子这个人是需要我们接纳的,这一点我们往往会混淆不清,一旦看到孩子有不对的行为就脱口而出“你真懒;你没有救了;你是个败家子。”所以最难的也是这一点,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
张老师提出的这三点,就是本土的家庭教育。因为接纳,耐心,理解,这是爱,真正的爱,是允许孩子做自己,做不完美的自己,是关心孩子的所思所想,是看见孩子的需求,是允许孩子表达情绪,是在孩子要帮助的时候耐心指导,这份爱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沃土,是亲子关系成长的核心,是纠正前的连接。
那学校教育呢?
作为老师的我,也从张老师的文字中找到学校教育的“本土”了。
那就是尊重差异,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
这一点很重要,也很难。
难就难在一个是评价制度和大班额,当年评价制度还是唯成绩论的时候,教师真的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有的学生身上,更别说尊重差异,老师们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困生补课,会占用下课时间让学困生做题,这样的结果就是从行为层面去做努力,肯定会有所改变,但是只是短暂的纠偏,这些学困生会越来越不愿学习,老师也会越来越身心疲惫。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这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来的,这就是本土。就是要承认每个孩子是不同的,要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通过了解给到每个孩子不同的但是合适的任务,我相信每个孩子真的都是一颗闪耀的星星,它需要有自己的位置,有被发现的人,它才会闪耀出自己的光芒。如能做到,闪耀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
那我想,语文教学也是有源头的吧。“听说读写”不就是吗?
会倾听,能表达,爱阅读,善写作,就是语文课的目标,就是语文课原本的样子,那么多花哨设计,不如读读课文那样朴实;一味的讲解,不如静下心来写写来的实在,回归朴实,找到源头或许不是如我们想的那样,花团锦簇,眼前一亮,但是潺潺流水,也别有一番风味。
本土,溯源。是规律,是本质,不用跋涉千里的寻找,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