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的9个总目标源自核心素养内涵的四个方面,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形成逻辑对应,是核心素养内涵在课程目标层面的具体化,各有侧重又结为一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6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各有定位又相互关联,与9个课程总目标也形成逻辑对应,是课程总目标在课程内容实施层面的具体化与类别化,可以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与思维能力的逻辑关联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关键词是"思辨",它注重理性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中的"思维能力"。仔细考察"思维能力"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认知表现,即思维方法与思维类型,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创造思维;二是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三是理性精神,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崇尚真知、勇于探索。
进一步考察"思维能力"与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关系,不难发现第6条的形象思维、第7条的逻辑思维,与"思维能力"形成了逻辑对应,是"思维能力"的具体化。其中对"逻辑思维"目标作了如下表述:"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差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可以发现,"逻辑思维"这个目标,是从"方法、能力、习惯、精神"四个方面设计的:一是思维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二是思辨能力,包括辩证地思考及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三是思考习惯,包括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等;四是理性精神,包括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等。
再深人考察"逻辑思维"课程目标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关系,不难发现其间的逻辑对应:"逻辑思维"课程目标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上位目标与内容取向,也是定位该任务群学习目标的目标参照。
(二)目标的设计维度与要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价值定位表述为:"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可以发现,这个任务群的目标,是从"阅读、探究、表达"三个活动角度,对照"逻辑思维"目标中的"方法、能力、习惯、精神"四个方面来整体设计的。
1.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从语文经验出发,在探究活动中梳理出理性的思维方法。既包括分析与比较、归纳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又包括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等思维类型。运用理性的思维方法学习,注重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和讨论。
2.提升思辨性读写能力
在阅读与表达中锤炼思维品质,并以高品质思维促进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进阶。包括在阅读中通过猜想、验证、推断、质疑及批判等方式,区分观点与事实,以正确的价值坐标,辨析立场与态度,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提高阅读思辨力;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异同,在反思中深化自己的认知,有证据、有逻辑、有条理、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升思辨性表达能力。
3.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思维的内在驱动力。要求对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语言现象,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善于反思,乐于探究其中的道理与规律,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4.培养实证的理性精神
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辩证地思考生活中共同关注的现象和事件,不人云亦云;能用平等的视角、批判的眼光、合乎逻辑地分析他人的言论,不盲目相信,崇尚真知、讲求实证、明辨是非,提升理性思维水平和理性精神。
"思维能力"是一个整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标设定侧重于"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文学鉴赏与创意表达"的目标设定侧重于"直觉体验与形象思维",两者在"阅读、表达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相互关联、彼此渗透,构成完整的"思维能力"。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对"人、事、景、物、理"的感悟与解读,离不开直觉体验与形象思维,更需要逻辑思维与批判思维的介人,如此才能促进阅读与表达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获得"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与有效提升。更重要的是,只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调发展,才能持续发挥"思维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光合作用",促进学生语言运用、审美创造以及文化自信等素养的提升。
(三)学段目标的衔接与递进
学段有差异,目标有高低,合理的目标设定需要遵循学段特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学段目标的设定上既体现递进性,又注重衔接性。我们可以从阅读与表达两个方面来考察"逻辑思维"在学段目标上的层次感。
在思辨性阅读方面,围绕"事物、事实与观点"的辨别,第一学段重在"观察相似事物的异同点",旨在让学生在多看多问中磨练观察力和辨别力;第二学段重在"知道事实与观点的不同",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多个例子积累理性思辨的经验与方法:第三学段重在"分析证据和观之间的联系",旨在引导学生辨别与把握总分、并列及因果等逻辑关系,进而学会逻辑思维。
在思辨性表达方面,围绕"看法、观点"的表达,第一学段提出了"自由表达、充分表达",旨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第二学段提出了"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的方法与经验;第三学段提出了"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旨在锤炼学生的理性表达能力,学习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