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Napoleon到达了他事业的顶峰,大卫David也成就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几幅作品。《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1800-1801),《拿破仑加冕》(1805-1807),《1804年10月5日军队在五月广场向皇帝宣誓》(1810),《拿破仑在办公室中的像》(1812)。
Napoleon与David紧紧地联系在一起,Napoleon的个人魅力深深吸引了David,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绝大多数的法国人,以至于在推翻了君主制,走向共和后,又拥护Napoleon登上帝位。即使Napoleon死后,又有了新的拿破仑热潮,这股热情在拿破仑Napoleon 三世被俘于色当后,才彻底冷静。但Napoleon作为法国最伟大的失败者,在法国人心中的地位牢不可破。向往政治,且艺术原则以颂扬革命为主的David怎么会不立刻投向Napoleon?有一张年份较早一点的拿破仑画像的未竟之作,应该是在Napoleon掌权之前,应该两人早已相互欣赏。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是一种典型的肖像画。后面的阿尔卑斯山Alpes以及推着大炮前进的军队都是背景。Napoleon在这幅画中显得威武无比,没有阴影,不需要透视,仅有最鲜艳的颜色,金色,红色,蓝色,白色,把Napoleon与骏马的各个元素都勾勒对比的相当鲜明,具有雕塑般的质感。(这和后世的高更,埃米尔·伯纳德,还有马蒂斯很相似)。而一般逆视线的狂风,从人们不习惯的后侧吹向前方,这是一个大胆的构思,往往回家会采取顺风,让披风随风向后飞扬。David把红色的披风形成一个环形,从而自然地造成了一种纵深感。金色的马鬃向前,十分巧妙地过渡了Napoleon与骏马之间的空隙。如果顺风,马鬃要么会影响Napoleon的姿态,要么被故意处理成卷曲或没有,会十分影响马的神态,从而削弱整幅画的力量。
《拿破仑加冕》是我认为David的另一个高峰,它弥补了《网球场誓言》未完成的遗憾。200多位人物,表情各异。拿破仑皇帝The Emperor Napoleon与皇后约瑟芬The Empress Josephine处于画面中央,众人如众星拱月般环绕在两旁。David利用所有人的目光,把所有人的视线,以及观众的视线都引向了Napoleon。这种构思非常容易让这一幅尺寸巨大的画作保持稳定的画面,也容易让所有来卢浮宫Louvre来观看这幅画的民众们,迅速被皇帝的风采所吸引。作为宣传Napoleon的光辉形象,这幅画在气势上尽管没有《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那样夸张,但效果在它之上。前一幅画太突出Napoleon,有一种个人英雄的狭隘,《拿破仑加冕》则显得真实得多,更能让民众们觉得拿破仑在国家层面上的掌控与权威。
而《1804年10月5日军队在五月广场向皇帝宣誓》完全就是一幅很平常的画,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指向中心的手臂,形成两翼的人物布局。而在画面中间形成一个三角形,其余不足道。相反《拿破仑在办公室中的像》虽然布置了很多如剑,文件,兽型雕塑等道具去体现Napoleon的功绩,但整体看上去,Napoleon显得真实平静,从容不迫。因为看惯了英雄般,天神般的形象,这样的造型也许更加亲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许正是政治宣传的需要。
《拿破仑·波拿巴穿越大圣伯纳德山口,1800年5月20日 - Bonaparte Crossing the Grand Saint-Bernard 》
《拿破仑加冕 - consecration of the emperor napoleon i and coronation of the empress josephine》1805-1807
《1804年10月5日军队在五月广场向皇帝宣誓 - The Army takes an Oath to the Emperor after the Distribution of Eagles》1810
《拿破仑在办公室中的像 - napoleon in his study》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