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常规管理常模化
教研组常规管理主要通过学期初所有教研组交流计划,学期中中层领导跟踪反馈,学期末各教研组专题汇报的流程管理,形成教研组管理常模。
守常规的基础上,我们对教研计划模板进行了创新设计,变为“教研组优势与需求”“学期目标”“重点工作”“具体措施”“行事历”四个板块,定位精准,目标清晰,所有事项具体到每一周,定时间、主题、形式、主要负责人,计划后做跨组横向交流,互相学习各组的优长设计,再次优化各组计划。
期中动态管理两种形态:一种是主题式教研,每个学科一学期保底一次开放式教研,可以主动申请多次,第一学月先从语文、数学学科开始做课例研修。所有学科组长和骨干参与,没课的老师也要求参与。多轮异构,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异课同构……观课组汇报后,随机抽取发言。现场文字实录,后期发给全校老师学习。第二种是日常反馈,定期调整。管理团队全部下深水,分工到每一个教研组,保证每一次活动,至少有一个行政管理人员在现场,为教研组提供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和专业支持。同时,学校层面定期召开组长会议,交流计划执行情况,调整不合理的安排。再次,组长遇到管理困难或者专业指导难题,及时纵横沟通,寻求学校和组间支持。
期末专题汇报,本年度聚焦于“学科育人视野下的五育融合教学案例”研讨。上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下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分成A、B两组做汇报,用学校学术团队和区及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研讨团队,听完汇报,现场研讨互动,提升对“学科育人”以及“五育融合”的理解,初步打磨基本教学范式,探索教学策略。
(二) 课程建设校本化
本学期学科课程建设校本化完成了音乐、体育、美术、科创四门学科的再构。从课程背景,课程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建构。首先是组内反复研讨,分工合作,自主构建课程重构文本;其次,专家指导修改课程方案;再次,教师试行课程方案,反馈调整,再次请专家诊断,固化课程方案。同时,本学期还对其他几门课程也进行了优化,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组长培训课程化
每周一次组长培训,有通识培训,也有学科培训,有线上培训,也有线下培训,有分散培训,也有集中培训。
首先,是组长领导力培训。要求组长对感知力、影响力、整合力、执行力、决策力等进行理解和执行,这样才能更好的引领到教研组文化建设上来。虽然本次培训由于疫情原因在线上进行,但组长们各抒己见,大家对领导力的理解都达成了共识。
其次是关于五育融合教学范式建构的培训。培养现代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建构五育融合的课堂?怎样去全面发展学生?这些问题是本学年教研组建设的重点。我们依托于《学科育人视野下五育融合教学范式建构和实践研究》课题,让每个教研组成立子课题和研究小组,以课题促教学,以教学促课题,彼此助力,形成正向循环。每个教研组都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五育融合教学案例。通过组长们的多次分享汇报,以及专家的多次指导,使得各学科对五育融合有了更深的理解。目前各学科都已经形成了一批五育融合的精品教学案例,正在策划编辑成果。课题、课程与课题完美融合。
最后,借文献之力建文化。 带领组长学习前沿论文,提高教研组建设效率。前后我们学习了《从价值重塑到课型深耕:精品教研组建设的校本探索》、《名校之名,在名教研组》、《什么是“教研组文化”》、《“教研组文化”的当代转型》、《以文化产品的创建与管理为核心创建新型“教研组文化”》、《实践共同体取向的学校学校教研组文化生态变革策略研究》等优秀论文,让组长们学习前沿的思想和先进的理念,为教研组文化建设方面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