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是:
重点:通过观察和种养活动,知道植物需要水、阳光、空气等条件,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出现的变化。
难点: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搜集证据,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体会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2.教学流程及设计环节
①聚焦:实物展示与语言交流,聚焦植物的变化
②探索:
活动一:与同桌一起观察和交流我们种植的植物现在的特点
活动二:展示种植的植物生长情况记录单,并同桌交流展示
活动三:学生上台分享记录单(指向:植物的变化)
过渡:大部分植物都会经历从一颗种子慢慢长根、发芽、长叶、长高、变黄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植物在怎么样呢?(学生:植物在“生长”)
③研讨:
过渡:植物生长也不是一下就能长成这样的,老师发现同学们种的植物都长得很高、很粗壮,相信大家为了让它长得好,一定是精心照顾了植物的。你是怎样照顾植物的?(指向: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总结:我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我们的植物会慢慢的长根,根会变长、变多;种子会慢慢破土而出长出绿芽,芽会越长越高;长到一定程度会慢慢分化长出叶,叶会越来越多,还会越长越大;有的开花植物还会慢慢开出花朵。(PPT动图展示)当然植物继续生长还会有新的变化,比如刚才同学们观察到有些同学种植的大蒜,叶开始变白或者有些变黄了。那如果同学们再种植一段时间它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枯萎)
会长根、会长大、会长叶、能开会、会枯萎是植物生长都会经历的过程。
④拓展:植物在一年四季还可能呈现不一样的状态。这是同一棵树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时候的样子,请同学仔细看看在不同的季节它是什么样的呢?那冬天过了又是春天了,第二年春天它又会怎么样呢?
植物会不断生长,也说明了植物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能不能随便摘植物的叶、花或者踩踏植物呢?—我们要爱护植物
3.板书
4.反思
①保证实验记录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为了使学生能够本课进行植物生长情况变化的分享,在第一节课通过家校合作在班级群里发了记录单和致家长的一封信。部分家长能够配合及时打印记录单,孩子也能够根据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回家进行观察与记录。但是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教师没有给每个孩子发记录单(16个班,每个班将近50个孩子),而是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请家长自行打印,就有很多家长没有及时打印,即使老师多次在课堂上强调如何进行记录,还是会有孩子没有记录或者完全是家长进行记录的。通过家长反馈,大部分孩子会经常观察种植的植物,而且能够长期检查,但是由于缺少记录单,没办法自行记录。以后如果有类似的情况,还是需要老师提前给每个班打印好植物生长情况记录单。其次,课堂上强化、表扬展示确实能够提升学生观察、记录植物的兴趣,并且学生能够尝试着自行完成记录。
②梳理教学暗线,呈现教学环节。本节课植物的变化主要通过植物的生长现象以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两部分组成。植物的生长现象通过同学观察分享植物现在的样子、植物生长情况记录单呈现;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通过分析种植植物过程中如何照顾植物呈现。这两个部分属于教学的主线,都指向了植物的“生长”。
③及时总结,动图呈现植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学生在进行分享的过程中逐渐提及,教师需要在学生提到的过程中注意及时记录,在总结植物的变化的时候,可以通过动图及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