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节课学生完成了实验部分,但是对于三种物质去哪里了并没有深入讨论。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回顾实验现象,并思考讨论它们去哪里了。
1.实验现象回顾:从抽象到直观的转变
在第一个班级的教学中,实验回顾仅通过个别学生分享记录单进行,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后续改进中,通过“现场实验演示+实物投屏展示”将溶解现象直观呈现,学生的参与度显著提高。
启示:可视化技术及时展示实验现象及实验记录能有效弥补语言描述的局限性,帮助学生聚焦关键现象。
2. 学生汇报指导:搭建科学表达的脚手架
最开始汇报时,学生虽能描述现象,但存在逻辑混乱、要点遗漏的问题。基于此,对汇报进行了强化。
(1)观察要点指导:引导学生按“是否是颗粒(形状、大小、位置)→水的颜色变化”顺序分析,并在副板书呈现思维导图。
(2)语言支架支持:提供“我发现,放入水前,小石子是……搅拌前……搅拌后……”“我的发言完毕,请补充”等句式,帮助学生条理化表达。
通过上述策略,学生汇报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明显提升,能更清晰地表述溶解过程的阶段性变化。
启示:考虑学生具体情况,提供支架帮助学生思维显性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