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之中道
1.25
(《师训》明道先生曰)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明道先生说,天地万物存在的道理,没有孤立存在的,都是互相对立而生,这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并不是人为刻意的安排。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想到这个奥妙,不禁高兴得手舞足蹈。
明道先生说的,不是某个中夜想到这个道理,而是每每想到,可见这是强调中夜这个时刻,这大概就是孟子所说的,这时没有世俗功名利禄的干扰,是夜气主宰的时刻吧,人在这个时候,比较纯洁。
事情总有正反两个方面,得意莫喜,失意莫悲,淡然接受现实,懂得这个道理,能不高兴吗?
1.26
(《师训》明道先生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出则不是,惟敬而无失最尽。
亭亭,高耸挺拔的样子,估计是宋代的俗语,《爱莲说》也有“亭亭净植”之语。当,任也,如当仁不让,又合也,如理当如此。亭亭当当,那样明显而当仁不让的姿态。
直上直下,彻上彻下,充满天地之间。
《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明道先生说,这是天地之间不可改变、理所当然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偏离了中道,就不对了,只有敬畏中道,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才是最周全的。
1.27
(《入闽语录》)伊川先生曰:公则一,私则万殊。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
伊川先生说,公,则万物一体,无人我之隔,私,则只关注自己,故人人想法皆不相同。人心像面孔一样千差万别,都是因为私心造成的。
这是伊川先生从公私的角度解读中道。
1.28
(《入闽语录》伊川先生曰)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伊川先生说,不可将本和末看成独立的两件事,修身求道是本,洒扫应对是末,但洒扫应对的礼仪规范之所以是如此,一定有它内在的道理,这与修身求道的道理是一样的。
1.29
(《河南程氏遗书》伊川先生曰)杨子拔一毛不为,墨子又摩顶放踵为之,此皆是不得中。至如子莫执中,欲执此二者之中,不知怎么执得。识得则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个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也,安排着则不中矣。
伊川先生说,杨子独我,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墨子无我,苟利天下,摩顶放踵而为之,两人都偏离了中道。鲁国的贤人子莫,希望在墨子和杨子之间权衡而取中,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懂得了中道,则明白万事万物上本来就存在着那个中道,怎么需要人去主观安排呢,只要是人安排的,就不是中道了。
中道是先天的,不是后天的。
1.30
(《刘元承手编》)问:“时中如何?”(伊川先生)曰:“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中非中,而堂为中,言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如三过其门不入,在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则非中也。居陋巷,在颜子之时为中,若三过其门不入,则非中也。”
有人问“时中”是什么意思?伊川先生说:这个“中”的含义是最难弄明白的,必须默识心通,就是要自得,不是靠别人解释就能懂的。不过,我还是尝试着给你讲一讲,就厅而言,厅中央是中,但就整个家而言,厅中央就不是中了,而中堂为中,就一个国家而言,中堂又不是中了,整个国家的中心才是中,中字的内涵可以以此类推。
再比如,大禹后稷为了治水事业,三过家门而不入,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这是圣王统治的时代应持守的“中”,这时如果避居陋巷,不问世事,就不是“中”了。颜回安居陋巷,不求仕进,在那个明王不兴的时代,是合乎中的,这时候如果还整天在外面蝇营狗苟,投机专营,就不合乎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