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面对的是教育,对象是学生,教育生活是教师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师的教育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把它记录下来,那一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李镇西老师是写教育叙事的高手,他的《爱心与教育》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啊!他的叙事好像拉家常,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华丽的词语,但里面蕴含的教育因素却耐人寻味。
吴老师说,“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的特点就是记录教育生活故事,不刻意地大段说理,议论等。他的文章为什么那么受欢迎?能发表?我们认真研究一下他的文章,就能找到一些教育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写好教育叙事类文章。
一、选题最关键。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里每一篇的选题都具有代表性。都有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如《宁玮:祝你一路平安》一文中介绍了一个朴实、正直、善良、对生活不屈不挠的女孩子,在叙事中,李老师的文字尽量朴实、大众化,但字里行间折射出许多教育规律,如“她的人生信念和她今后所面临的生活会使她更加成熟也更加坚韧。”这句话体现宁玮面对生活,坚强不屈。还有在手记三中记录优秀学生的培养,写王铜同学的,题目是这样的《王铜:男子汉的追求》,从题目中一下就把王铜的性格特点体现出来了。王铜,身材高大,倔强傲气,经常违反纪律,相当顽皮,没有老师敢教他,李老师选取这样有个性的学生来写,让读者有想看下去的冲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像王铜这样的顽皮生是很多的,很多时候,老师面对这类学生束手无策,这种学生要怎样来教育?读者很期盼,所以李老师选择这样的学生来写就很有读者意识。
二、把事情叙述完整、清楚。很多老师读李镇西的文章能产生共鸣,受到震撼,就是文章勾起了读者的回忆、想象与思考。最主要还是李老师尽力还原了“教育现场”。如李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写万同的故事,第一次和万同交锋是这样描写万同的:“蓬乱的头发,似乎从来没有梳理过,黑黑的脸庞,好像左脸颊上还隐隐约约有一块疤痕,由于下嘴唇比上嘴唇突出,所以随时都给人一种赌气的感觉,眼睛不大,眼神看不出有半点天真,却闪烁着与他年龄不大相称老练,此刻这双老练的眼睛正坦然的迎着我对他审视的目光,也审视着我。”你看,这一段把一个二流子形象的万同表现得淋漓尽致。李老师接手一个这样的学生,与他斗智斗勇,去家访,竭尽全力地关心他,从读书时的万同写到走向社会的万同,到最后万同参军了,成了一名优秀的通信兵。这个事件就记叙得很完整了,通过李老师的叙述,读者了解到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也从中体会到李老师是怎样把一个顽童转化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的。
三、试着从一件事联系到一类现象,提出几个为什么和自己的思考。吴老师说,写文章就要思考,没有完全不反思的叙事文章。文章发表一些观点,一点感慨、也是一种认识的升华,这就是从教育叙事到研究的过渡。有一句话叫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叙述一件事,要通过这件事看到背后隐藏的东西,把故事中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来,最后还要有对这类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样一来,思考就有了一定的深度,教育叙事就向研究迈进了一步。
四、如果事件中有“冲突”,拿自己“开刀”,真诚地反思自己在事件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改进的思路。“思己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成长是很快的。只有经常反思自己的做法、行为,达到内省、修身、成长的目的。教育境界就会提升,思维方式就会改变,师生关系才会和谐。当老师处理问题学生后,要及时反思自己在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是否有不当之处,教育方法会不会粗暴?有没有伤害到学生的自尊?这样处理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没有帮助?经常这样反省,处理学生问题就会得心应手,水平也会提升,成就感满满。
吴老师最后总结两条:只要坚持写教育叙事,最后老师会得到这两方面的提升:
修炼出二郎神的“慧眼”,能够观察、捕捉到以下不曾留意或者习以为常、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即提升了“问题意识”,所写的文章,能引发读者去关注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
思维品质的提升,叙事的立意比较明确,要表达、传递的价值观会很清楚,随着所写文章不断增多,会构成自己解读教育教学的“问题群”、“研究链”,揭示教育的一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