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节日,不仅来源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千古绝句,同时也是现代扫墓踏青的节假之日。
但除了清明节,还有两个节日,你知道吗?一个上巳节,一个寒食节。
农历三月三,定为上巳节。
上巳节是古代“祓除畔浴”的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巳日帝城春,倾都袚褉城”,来自于崔颢的《上巳》。
除此之外,还有踏青游玩,临水宴饮。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甚至,它还是中国最早的情人节。《诗经·郑风·溱洧》中记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寒食节,也叫百五日,禁烟节。
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禁止生火,饮用冷食,为了缅怀和纪念介子推。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但由于时间相近,内容相似,上巳节和寒食节渐渐被并入了清明节。自此,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还有踏青赏春之意。
清明时分,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故谓之清明。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俗话说的好,“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麦长三节”,还有些地方民谚,比如宁夏的“大豆西瓜清明前,玉米高粱谷雨间”,河南的“清明秫秫谷雨麻,立夏前后种棉花”等等。
节日的清明,是我们熟知的寄托情感,放飞心灵的传统佳节。三三俩俩踏青去,七七八八傍晚归。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描绘清明的诗多的数不胜数。其中还有个有趣的事情,唐代杜牧写的是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描绘的是阴雨绵绵,飘飘洒洒,雨下个不停,作者历经长途跋涉,路途艰辛,想借酒消愁。
而南宋词人张炎在《朝中措·清明时节》写的是: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涌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表现的是作者冒雨寻春,却被大雨所困,被梨花冷眼相看,词中充斥着国破家亡的哀愁。
两处清明时节的雨,雨大小不同,两份哀愁也不尽相同。
清明,是寄托亲人的思念,寄托故乡的乡愁。羁留异乡而又不能归乡的人们,只能用清明的气息和呼唤,来寄托自己的想念。
清风化作雨,思念长更长。
与以往风格截然不同的是,陆放翁在《临安春雨初霁》中这样写到: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得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4
清明时节除了寄予沉痛与哀愁,同时也是踏青游玩的好日子。
欧阳修在《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中写道: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程灏出行游玩,写下了这首《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我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我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清明假期已过,你出游踏青了吗?放飞风筝了吗?也许疫情束缚了我们的双脚,限制了我们的行动,但拴不住我们向往的心灵。
待到局势好转,天气尚晴,寻一个周末,好好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