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探索语文教学新路径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洛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2025年“市培计划”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与发展能力提升培训。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我初步学习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理论,重点探究了通义、即梦、DeepSeek、豆包等AI工具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场景。本次研修旨在突破传统教学边界,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学科课堂。这次AI人工智能培训班,收获颇丰,对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理论学习与认知革新

1.技术原理奠基

河南大学曾巍教授给我们讲授了《“人工智能+”行动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专题讲座,专家侧重概念、原理、及前沿发展等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学习,我理解了自然语言处理(NLP)如何实现文本分析、情感识别等功能,这为AI批改作文、生成阅读素材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DeepSeek的长文本处理能力,可辅助学生进行名著深度解读,还可以自己编写提示词制作程序。即梦可以文生图,也可以图生图。

2.教育理念升级

学习"AI+教育"的"双师模式"理论(人类教师与AI协同教学),认识到教师角色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设计者。AI工具如"豆包"的互动问答功能,能帮助学生随时获取知识,而教师则更需关注思维引导和情感培养。

在理论学习阶段,我深刻认识到AI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技概念,而是已经融入我们生活和教育的实用工具。它不仅能辅助教学,还能推动教育的创新和个性化发展。

二、实践应用与课堂融合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接触到了即梦、通义、deepseek、秘塔搜索等实用工具。它们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1.教学效率提升

利用通义智能备课系统,5分钟生成《岳阳楼记》的跨学科教学设计,自动关联历史背景、地理知识;通过即梦AI作业批改平台,实现学生作文的即时语法纠错和结构评分,节省30%批改时间,还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写作不足。

2.个性化学习实现

使用豆包AI创建虚拟诗人助手,与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对话,激发创作兴趣。使用即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生成生动的情景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场景,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借助DeepSeek创建“班级课堂提问评价系统”,自制“小学数学口算闯关题卡”;构建班级知识图谱,针对《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不同阅读能力学生推送差异化问题链,优化整本书阅读设计。

3.教研创新突破

联合教研组运用AI文本分析工具,量化研究学生考场作文的高频问题,发现细节描写不足是年级甚至全校学生共性短板;开发“AI+名著阅读”校本课程,利用角色扮演机器人模拟《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对话;为学生阅读《西游记》制作“唐僧西游取经路线图”。使用deepseek快速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筛选出与语文教学相关的优质内容,为备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秘塔搜索则能根据教学需求,生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案和活动设计,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反思与未来计划

1.现存挑战

AI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引导、价值传递和人文关怀是无法被机器取代的。比如,AI生成的内容可能达不到自己的需求,让deepseek 生成的《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师就要根据新课标、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等要求对教学设计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达到设计最为满意的目的。另外还存在文化理解偏差,如对《诗经》意象的解读需人工复核。部分情境化教学仍需教师主导,如《散步》的情境导入和课堂推进要靠教师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情境。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AI,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保持教师的主导地位。

2.后续行动

成立“校级语文AI教学实践共同体”,开发初中古诗文AI教学资源包;开展“人类教师与AI分工”课题研究,探索散文审美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教师作用;计划在七年级试点“AI写作助教”模式,建立“机器初评-同伴互评-教师终评”三级反馈机制。

四、结语

本次研修让我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解放教师创造力的钥匙,掌握人工智能的教师更具有挑战力。在坚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基础上,我将持续探索技术赋能的新路径,让AI成为激发学生语言感知力、文化认同感的"智慧伙伴",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千年教育理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