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如前文介绍,牟娄、兹、防等邑的叛降,使得鲁国沂蒙东麓的战略纵深进一步加厚,对于其与莒国继续争夺沂、沭之间诸城邑的斗争起到巨大的支持作用。此变化不在晋国实现的估计和许可范围之内,因此莒人向盟主晋国抗议。此期间鲁昭公一行正在其即位以来首次对晋庄平公的朝觐期间,但晋国经过权衡决定暂时不追究鲁国责任:
……莒人诉于晋。晋侯欲止公。范献子曰:“不可。人朝而执之,诱也。讨不以师,而诱以成之,惰也。为盟主而犯此二者,无乃不可乎?请归之,间而以师讨焉。”乃归公……(左传.昭公五年)
不过从晋司马女齐的言论可知,无论是鄫人降鲁还是牟夷以上述三地奔鲁都已经逾越了晋国实现给鲁国划定的势力范围:
……叔齐……对曰:“鲁侯焉知礼?……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左传.昭公五年)
也即鲁国擅自接纳鄫、牟娄等地的归降属于“奸大国之盟”的行为,同时也利用了莒国的内乱而对其进行“陵虐”。不过晋国考虑到此时莒人的亲齐立场以及鲁国至少表面的恭顺而没有进行干预。
对此莒国决心发起反击,试图击败鲁师并夺回上述诸地,可惜遭到失败:
……莒人来讨,不设备。(秋七月)戊辰,叔弓败诸蚡泉,莒未陈也……(左传.昭公五年)
关于蚡泉的地望向来说法不一,大致在沂、蒙两山之间的谷地附近,可见莒人绕过鲁国控制的郓、台等要地,深入鲁国纵深之中,意图不在于攻略城邑,而在于吸引鲁师交战,以歼灭其有生力量。叔弓此役不负众望,利用莒人恃众而不设备的疏忽趁其没有完成布阵就出击将其击败。
如图,莒人意在与鲁决战并将其彻底击败,所以深入至蒙山东麓的蚡泉,结果叔弓帅师乘其“未陈”而将其击败。此役后鲁国上下洞悉莒人的轻佻和在军事上的低能而决定将发展方向放到继续向东攻掠沂水流域的广阔空间,也才有了五年后的“郠之役”。
在“舍中军”之前最近一次有记载的军事动员中,鲁昭公元年(前541)季武子和叔弓分别曾经指挥中、下两军攻克了莒、鲁边境的要塞郓以及郓周边的领土,而当年叔孙豹统帅的上军则因为参加“虢之盟”而轮空。
考虑到鲁国当时的军事负担基本上只需要两军参与动员,在昭公五年“舍中军”之后似乎理应轮到上军出动。此时如果鲁国军行采取了“甲模式”,则两军将、佐分别为:
而实际领兵迎战莒师的恰好也是叔弓,此似乎证明我们最早估计的军行正确,而没有采用所谓“乙模式”。当然这个判断也有相当挑战,除了前述那个关于可靠性的担忧之外,鲁国此役未必只有一军出战,而是说两军齐出。事实上,鲁国自从“舍中军”后直到春秋时代结束的历史上,多次出现两军并出的局面,而面对莒国的大举进犯,实际情况也极有可能是季武子和子叔敬子各帅一军出战,但是各负责一个方向,其中只有叔弓率领的下军在蚡泉之地伏击莒师获胜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叔弓在此役中只是作为两路人马之一,则鲁国当时两军将、佐配置将确如“乙模式”下所示:
因此,但就《经》、《传》的记载而言,到目前为止尚不能简单判断鲁国此时采取的军行状态,仍需继续参考后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