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制自己的私欲,让言行符合规范,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做到,天下就会充满仁爱。修行仁德全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颜渊追问具体怎么做,孔子给出了十六字准则:“不符合规范的不看,不符合规范的不听,不符合规范的不说,不符合规范的不做。”
这古人的话,放到今天也一点不过时。
先说说“克己复礼”。“克己”就是管住自己的心思和欲望,“复礼”不是要恢复老规矩,而是让言行符合当下的道德和规矩。这事儿在今天太重要了。
比如刷手机时,总有些低俗八卦、恶意谣言跳出来,忍不住点进去就容易被带偏;逛街看到喜欢的东西,明明钱包紧张还想透支购买;开车时遇到堵车,烦躁起来就想加塞插队。
这些时候,“克己”就是给自己踩踩刹车,想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自律”嘛。
而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更是把自律拆成了实实在在的小事,在哪都用得上。
“非礼勿视”,现在信息太多太杂,短视频里的暴力画面、网上的恶意揣测,看多了不仅心烦,还容易让人变得偏激。就像有的人为了看热闹,追着负面新闻不放,最后自己也满肚子怨气。
学会主动避开这些糟心内容,多看点正经知识、暖心故事,心里自然干净透亮。
“非礼勿听”,生活里从不缺闲言碎语。办公室里的八卦传闻、网上对热点事件的片面评价,要是啥都信,很容易被误导。比如之前有个热搜事件,一开始大家都跟着骂当事人,结果后续真相出来才知道是误会。所以听见风言风语别着急站队,多等一等、想一想,才不会被带节奏。
“非礼勿言”,这点在网上线下都得注意。朋友圈里随便评论别人的生活,职场上随口说同事的坏话,网上跟人意见不合就骂脏话,这些话出口可能自己痛快了,却会伤了别人。
就像《弟子规》里说的,刻薄话、脏话都要戒掉,说话前多想想会不会让人不舒服,这才是尊重人。
“非礼勿动”,说的就是行为要有分寸。公共场所乱扔垃圾、排队时插队、开车抢道,这些看似小事,其实都是没管好自己的行为。
反过来,看到老人让座、捡到东西归还、疫情时主动扫码,这些符合规矩的举动,总能让人心里暖暖的。
孔子说“为仁由己”,真是说到了根上。社会的规矩再好,要是每个人都管不住自己,那日子也没法顺心。
其实不用做什么大事,刷手机时能管住手不看低俗内容,聊天时能管住嘴不说伤人的话,出门时能管住行为不破坏规矩,这些都是在践行老祖宗的智慧。
说到底,“克己复礼”不是让人变死板,而是让人活得更明白、更体面。当每个人都能多一分自律,少一分放纵,身边的矛盾就少了,相处也更和睦了——这大概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道理,至今还能打动我们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