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作为生活的必需
1.通过传递,生活得以更新
生命体与非生命题最显著的差别,在于生命体通过更新来保持自身。
只要生命体持续下去,它就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利益而运用周围的各种能量。
生命是一个通过作用于环境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任何经验,通过社会群体的更新而得以延续,这是一个毫不夸张的事实。教育,在其最广义的层面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性延续的手段。
人们对社会群体的各种目的和习惯生来既不知晓,也不太关心,因此不得不让他们认识并积极关心这些事情。教育,唯有教育,才能弥合这条鸿沟。
如果㐊煞费苦心地进行真正的、彻底的传递,那么,即使最文明的群体也会重新陷入野蛮,甚至蒙昧的状态。
2. 教育与交流
教与学的必要性对一个社会的持续存在是如此明显。
学校是一种重要的传递方式,但它只是传递方式之一,也只是比较表层的方式。
只有领会到更为根本和长久的传授模式才是我们的需要时,我们才能确定地将那些学院化的方式置于真实的语境中。
人们基于共同的事务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而交流则是他们掌握这些共同事务的方式。
必须在:目标、信念、渴望、知识有共同的理解——社会学家们所谓类似心理就是这个意思。
交流确保人们参与共同的理解,从而保障人们有相似的情绪、性情和理智——如回应期望和要求的方式。
3. 正规教育的地位
每个人只要真正地生活着,而不只是维持生计,那么,他从与别人一起生活中所受到的教育,较之于有意识地教导年轻人的教育,有天壤之别。
既然我们与年轻人交流的要务是使他们能够分享一种共同生活,那么就得认真地考虑一下:我们究竟是不是在塑造年轻人获得这个能力的各种力量?如果人类越发意识到,每一种制度的终极价值在于其对人的卓越的影响——对自觉的经验的影响,我们就有理由确信,这个教训多半是在与年轻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的。
如何在非正规的和正规的、附带的和有意的教育模式之间维持适当的平衡。有些知识是人们有意识地区了解的,有些知识是人们无意识地知道的。随着专门化的学校教育不断发展,规避这两种知识之间的分裂已变成一项越来越微妙的任务。
小结:生活的真正本性是为延续自身存在而奋斗。既然这种延续只能通过不断的更新得以实现,生活就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教育之于社会生活,就像营养和繁殖之于生理学上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交流得以传递的,交流是一个分享经验、直到经验为人们所共同拥有的过程。
思考:交流在教育过程、社会发展中如此重要,教育的价值、最终目标是一定该往这个方向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