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不带评判地去观察时就会发现,在那些看似不怎么友好的语言和行为之下,最深层次的需要,往往都是人类共通的需求,如归属感、快乐、理解、信任、尊重、爱…当这些人类共通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
当挖掘到对方的需求之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呢?这时你还可以提一个可执行的请求。为什么是可执行的请求?因为请求有可执行的,也有不可执行的。
妻子对丈夫说:“你要一辈子都听我的话,我说什么都是对的。”面对妻子的这个请求,丈夫一定很苦恼,因为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做到的请求。再比如,家长对孩子说:“你以后机灵点儿行吗?”“你以后勤快点儿好吗?”“你能从现在开始记住饭前要洗手吗?”当这些话说出来以后,已经不再是请求了,而变成了一种有压迫感的要求。
与不可执行请求相对应的,是可执行的请求。丈夫最近总是很晚才下班回家,妻子可以这样说:“亲爱的,以后能不能每周有三天的时间,8点钟以前回家?然后咱们一起做饭、一起吃饭。”这是可执行的、可操作的,远比“你要一辈子都听我的话”更容易执行。
你想让孩子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可以这样说:“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想想办法,怎么才能记住饭前要洗手?”这远比“你能从现在开始记住饭前要洗手吗”这种说法好得多。因为这是一个当下就可以达成的目标,而且达成之后,孩子是没有负担的,因为这是他跟你一起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每次我跟儿子协商解决问题时,从不会直接提出具体的“你应该怎么做”的要求,而是会向他发出请求:“儿子,咱们一块想个办法吧,想想怎样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每一次我都故意让他先提出办法,他提出之后,我就会说:“哇!太好了!”然后我会和他一起去做。因为办法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这时他一定会有动力去做。
当我们能够把所有的事情变成一个可执行的、能够有操作性的,而且不具有特别大的攻击性,也没有特别多贬低意味的请求的时候,整个沟通过程就会顺畅很多。
这就是长颈鹿式沟通的高明之处。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不带评判地去观察,说出真实感受,挖掘出真实需要,最后再提出具体可执行的请求。如果能够把这一连串的方法都掌握好,并成功运用到沟通中,相信每个人都会突破沟通的困境,成为沟通高手。
摘自樊登老师的《可复制的沟通力:樊登的10堂商业课》,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