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感谢我的妈妈。
因为爸爸常年出差的缘故,我跟妈妈相处的日子比较多。我的妈妈是一个生活比较大条的人,有点自己的小个性,也有点自己的小性格。由于是幺女的原因,妈妈也在哥哥姐姐的照顾下,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所以嘛!我自然就在我妈妈的性格上形成了一种互补的性格。
妈妈厨艺不精,于是我四年级的时候就学会了用燃气灶煮饭。我记得我妈当时那种错愕的表情,她可能在怀疑“为什么高压锅没有炸飞。”
妈妈比较严厉,在学习上能打的绝不动嘴。于是我学会了夹缝里求生存。
妈妈有点懒,比较不喜欢满足我的要求。所以从小开始我就觉得自己很能干。帮妈妈提菜、提水、上房补瓦……
妈妈很随意,也会带着我去吃好吃的。第一次去吃肯德基(在我小时候肯德基绝对属于奢侈品行业)。也会带我去吃路边摊,更加会偷吃我的零食。
妈妈很低调,小时候家里比较富裕,有是独生子女,可是妈妈在我的陪伴成长中丝毫没有让我感到一丝优越感。
但是作为一个家长,我妈也有属于那个时代上传统的习惯。用她觉得对的方式镇压我,总是在别人面前数落我,对待别人的孩子也是夸夸不绝,对待我却时刻保持冷静,理由是不想娇纵我。于是原生家庭中出现的弊端在我高中时期爆发,冷战,冷漠,叛逆,想离家出走。直到今天为人父母以后才知道父母当初的用苦良心。在那个叛逆的转折点是妈妈一封委婉的信让我打破了叛逆期的暴戾。后来我跟妈妈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把所有的心事分享给她,让她很紧我的步伐,在我的成长路上有张有弛的陪伴着。
今天的课程中,情景模拟的三种跟孩子的对话。我想我三种都对孩子说过,有的时候是在自己内心比较烦闷的时候,有的时候是因为孩子拖拖拉拉,有的时候是想在孩子面前树立威性。可见前两种,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抗跟情绪的发泄,结果就是哭着扭着妥协的答应你。她不开心未必服你,你也不开心因为她未必是心甘情愿。
在教育涵涵的过程中,我时刻告诫自己切莫以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性格复制在涵涵的身上。她就是她,独一无二的她。怎样张弛有度的初级问题,才是我们解决问题本身要考虑的。
我经常在遇到委屈跟愤怒的事情的时候,往往都会来找朋友,家人来倾诉。相伴二十多年的闺蜜就会立马参与你的情绪,跟你一起骂,一起吐槽,然后吃上一顿好吃的,待你心情愉悦的时候再跟你讨论讨论事情的对错,释放你的情绪,点醒你的问题,修正你的态度。所以当矛盾来临之前“共情”才是最好的调节剂。明明灭灭的人生,谁还不懂的人事间的道理。我不喜欢在我情绪爆发的时候你来跟我讲道理,道理都懂,大人都不是圣人更何况孩子。所以当她情绪释放以后,你在来和她讨论事情,也许她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让她觉得你不爱她。
这个情景模拟的活动,让我想到一次跟女儿角色互换的睡前对话。这次我要求我女儿来陪我睡觉,把她睡前会做的事情要求了一个遍,挠痒、喝水、摸肚子、擦鼻涕、抠脚还伴随着各种肢体动作。她叹了一口气“你怎么这么不好哄!”我笑了笑,我觉得我干的漂亮。在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就会用她的方式来对付她,让她也体会到我的心情。这样她也会与我产生共情。我们才能进一步的做好沟通。
下一步清单:
1、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个诉求,不以主观意识来判断她的问题。
2、温柔而坚定跟一起履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