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师节,写点思考,关于一直以来都想写的——老师。
这里暂且不说传统意义上的学校里的老师了,而是作为成年人以后的两个角度的“老师”。
第一个角度——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春秋时期儒客圣师孔子的《论语·述而》,指多人同行时必存在可效仿的对象,既强调学习他人优点,亦主张对照他人缺点自我反省。
这个角度下,是从自身向外看的。
当我们处于一个陌生的领域,通过对照,发现身边有人比你更懂得某件事,或曾经从某些错误中走出来,那么我们愿称他为老师,通过学习、模仿,去补齐自己的盲区,个人觉得这是可取的,这是一种求学的心态,对自己认知盲区的接纳,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最终是一种双赢。
但需要注意的是,可能部分场景下有溜须拍马的成分,区分的标准,就是是否发自内心去求教,而非攀龙附凤。
第二个角度——好为人师。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上》,指人际交往中的忌讳在于喜欢充当他人老师。
这个角度下,是从外部看自己的。
我们其实很容易陷入一种状态——好为人师。不管自己是否真的匹配那种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别人遇到一些疑难的时候,总爱直接给他人提意见、提建议,而不管别人是否真正想听。
好为人师的状态下,其实就处于一种俯视的角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是一种“我这么做其实都是为你好”的立场,一边以提建议的形式去给他人方案,一边实际上是对他人境况的一种否定,并以此获得一种优越感。
这种状态,如果反过来,其实自己也很难听进去。
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自诩老师去帮别人答疑解难,可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去倾听,然后再去分享一点自己设身处地的观点即可,如果别人继续想听,那么再继续说。
365天思考 / DAY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