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为什么要考研,甚至不惜时间成本二、三战,因为研究生学历:
决定了你未来一生的薪资水平
决定了是否能入目前一些只招收研究生的行业
决定了你未来平台、圈层的跃升
但与直接工作相比那个更值钱,还得结合个人情况分析。
未来选择考公、考教师编还是进企业,于我而言,考研都是必要的。因为读完研所获得的几年经验和学历,在我的价值观里,会比两年工作所获得的经验更值钱。
但这样就必须接受过几年后进体制内具有更大难度的事实,可以承受这个最坏结果那就去读研吧,不要顾忌什么。
考上了,并不会从此生活无忧,改变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
因为不管读不读研,这一生都始终要寻求自身能力的修正完善,才能一直有竞争力而不被淘汰。
二
生活圈子中考研成功者、工作落实者、生活充实者……比比皆是,不免拿来与自己横向对比,这种攀比心理来得容易,但自己投入行动与努力却难。
转化认知吧,让心里那股劲用在促发行为上,去让自己充实强大。
三
过去一年,瞻前顾后的纠结让我焦虑、痛苦。
有人说做选择前没有那么多胡思乱想纠结的时间,想到就去做,做了就接受。
我相信了这种在很多优秀者身上印证了的莽撞定律,但是我没有理解或者他们没有说出这个定律的全部。
他们接着还说,如果中途发现不对,就及时止损。
记得有一次在党员生活会上,我还把这个观点当做很值得分享的感悟向在座师生讲述了,但讲时我是没有足够底气的,我自己都不能让自己信服,又怎么让倾听者相信呢?这种误人子弟令我每想起都感到懊悔。
既没有分情况让这个观点逻辑饱满,又实在是有其漏洞的。试想,从做出选择到及时止损中间的成本,是每个人都能承担的吗?
后来我学习到,不纠结的前提是这个选择正确,而确定其正确的前提是相关信息全面的搜集、成本的估算、成功率的把握、风险的衡量。
首先,我们就要克服错误的认知,①每个选择的好处都想要②每个选择的风险、成本都不想承担。如此不切实际的思维模式下,难免纠结。
我们要做的是理性、冷静,选择那个对自己而言成本风险最小的,因为可行性和成本是做决策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譬如,面临多个选择时,那个收益是最看重的,接受成本;哪个风险是最厌恶的,将其排除。
这样做出来的选择才不至于后悔,因为你明确了成本、风险,就意味着要坦然接受,因而走在这条当初自己更看重的路上时,当选择的坏处出现时就没什么抱怨自责的,内心清楚相比获得这个选择中更想拥有的价值,那些缺陷根本不足以令自己心生负面情绪。
最后,关于自己最看重什么、最不能接受什么的事实明确,我想,结合着自身的性格、兴趣、家庭情况等等来问问我们的内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