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心理,了解的少之又少,阅读起来,有些内容有些难理解。下面就我自己阅读中的几点体会拿来分享一下:
一、关于儿童的情绪
我们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绪;我们接纳孩子,就要接纳他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在孩子前6年的时间里,准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准许孩子哭,不评判好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在儿童情绪的成长与成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管孩子已经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在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情绪不稳定的家长也必然会把它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的情绪也变得焦虑不安。在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稳定自己的情绪,不断成熟自己的情绪,拥有了成熟的情绪,也就有了生命的内在成熟,无论何时何地,既能做到不伤及别人,也可以做到不伤及自己,无形中孩子就知道了什么是“尊严”,也拥有了生命的尊严。
二、关于儿童的感觉
感觉 不可能被人代替完成,也不可能被人教出来或是被人灌输进去,它是自己内在世界发生的生命体验。作者反对教育中的说教,强调先启动孩子生活的感觉,然后是心理的接纳,接纳之后才是内化。父母都应该读一些有关教育的书籍,从孩童时期入手,做好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到青春期后,会省很多的力气。
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多少都有身体的残疾,中职班里的学生一部分是盲生,还有一部分是肢体略有残疾的中考落榜生,因为在普校里学习成绩不理想,于是在中考结束后再来学校学习按摩专业。有时候觉得这些孩子是可惜的,他们本可以通过普校的初中考入高中,圆一个大学梦,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并没有走那样一条路,且来校学校后,虽然他们拥有正常的视力,学习会更容易,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状态比视力残疾的学生要弱很多。我想这些大概就是与儿童时期的感觉没有很好的启动有关系,在发展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后期再去弥补,真的是要付出上百倍的努力,且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无论是哪条路,学生失去了感觉,家长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可是孩子已经习惯了,于是对各种事情显得木讷,就像一个弹钢琴的孩子对音乐没有感觉是一样的,这是可怕的,也是在浪费时间的学习。
三、关于完整的成长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做到完美。健康的人格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纳自己的美德。自己拥有创造自己、塑造自己的权力。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任何人的复制品。我们的孩子有多少能做自己?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也真的应该反思自己了,总是为孩子、为学生想好各种路,打着为他好的名义,让他完成着自己的夙愿。我想:孩子从出生的那刻起,就已经是他自己了,他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人生,母子一场,几十年的缘分而已,作为家长,做好引导的角色,他自己的路让他自己去走,孩子应该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