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这个房间里装有地炉,打开拉门,一股很强的热气便扑面而来。我站在门槛边踟蹰不前。只见一位老大爷盘腿坐在炉边。他浑身青肿,活像个溺死的人。他那两只连瞳孔都黄浊的、像是腐烂了的眼睛,倦怠地朝我这边瞧着。身边的旧信和纸袋堆积如山。说他是被埋在这些故纸堆里,也不过分。我呆呆地只顾望着这个山中怪物,怎么也想象不出他还是个活人。
解析:
这个场景描写,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我”在深秋的骤雨中疾行上山,而后在茶馆门前赶上了旅行艺人一行人,茶馆老板娘将我带到一个没有门窗的房间里,四面透风的屋子使我感到非常寒冷。
在此之前我为什么不感到寒冷呢?因为我坐在舞女给我让出的坐垫上,舞女就坐在我的近旁,所以我的注意力并不在自己湿漉漉的身体感受上。但是当我离开了舞女所在的房间,寒冷就成为了不可忍受的事情。
我对老板娘说:“真冷啊!”老板娘拉开有地炉的房间门。正常来讲,一个人冻得厉害,有机会进到温暖的房间里,一定第一时间冲到炉子边去烤火,但是“我站在门槛边踟蹰不前”。令我踟蹰的不是扑面而来的热气,是屋子中央独坐着的老男人。
对这位老年男性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惊恐与不适。很形象地勾勒出一个中风已久,无药可医但又不甘心死去的人物。而他身边那些像垃圾一样堆积的“故纸堆”,逐渐将他掩埋,也预示着他生命所剩无几的结局。
末尾一句:“我呆呆地只顾望着这个山中怪物,怎么也想象不出他还是个活人。”也是作者心灵化的描写。事实上这个男人确实活着,可作者看到眼里,却认为他像死了一样。
“我”是为了逃避孤独而出来旅行的,遇到这种孤独得如同“山中怪物”一样的人,让我本能地产生了退避的欲望,所以拉门被打开的一瞬间,迎面扑来的除了热气,还有一种冲击,是让我不想进入这个房间的根本原因。
简单的一段描写,结构层次分明。
片段二:
暴雨声中,远处隐约传来了咚咚的鼓声。我几乎要把挡雨板抓破似的打开它,把身子探了出去。鼓声迫近了。风雨敲打着我的头。我闭目聆听,想弄清那鼓声是从什么地方传来,又是怎样传来的。良久,又传来了三弦琴声,还有女人的尖叫声、嬉闹的欢笑声。我明白了,艺人们被召到小客店对面的饭馆,在宴会上演出。可以辨出两三个女人的声音和三四个男人的声音。我期待着那边结束之后,她们会到这边来。但是,那边的筵席热闹非凡,看来要一直闹腾下去。女人刺耳的尖叫声像一道道闪电,不时地划破黑魆魆的夜空。我心情紧张,一直敞开门扉,惘然呆坐着。每次听见鼓声,心胸就豁然开朗。
解析:
个人认为这段描写非常精彩。
第一,是从我的听觉写起,把我对舞女这天晚上的行踪与遭遇的一种关切和焦躁之情描写得极传神。“我几乎要把挡雨板抓破似地打开它,把身子探了出去。鼓声迫近了。风雨敲打着我的头。我闭目聆听,想弄清那鼓声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用我的动作、感受描写我的心态。
第二,以“鼓声”指代舞女,因为一直关注,所以“我”知道舞女在表演时是敲鼓的,所以我以鼓声为重点,猜测着舞女每时每刻的动向。当鼓声停止时,我就坐立难安。而鼓声想起,我就放下了替舞女操心的心。每次听见鼓声,心胸就豁然开朗。
第三,读者不仅从这段描写中窥见了“我”的状态,也侧面从“我”的耳闻与想象中,看到了舞女夜间表演的场景。可以说构思非常巧妙。
片段三:
我一个人看电影去了。女解说员在煤油灯下读着说明书。我旋即走出来,返回旅馆。我把胳膊肘支在窗台上,久久地远眺着街市的夜景。这是黑暗的街市。我觉得远方不断隐约地传来鼓声。不知怎的,我的眼泪扑簌簌地滚落了下来。
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温暖着我。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解析:
最后想说文中印象比较深的两次落泪描写。
第一段是在我邀约舞女去看电影,因为没有人同去,“妈妈”不同意舞女跟我单独看电影。我自己去了影院后,很快就回来。我的眼中街市也很黑暗。而风中隐约传来的鼓声,再次成为我对舞女想象的依据。风中是否真的有鼓声,鼓声究竟是不是来自舞女,都不清楚。写出了我的不甘心和难过。
结尾处我同舞女分别了,我在船上一直哭唧唧,但是别人对我的善意我都照单全收了。当我夜里和陌生少年躺在一起时,我的孤独在旅途中被许多友善的人治愈了。把头脑比喻为一池清水,全部溢出之后就舒畅了。因为我对舞女的一切,视触嗅听记忆和暧昧的幻想,都存在脑子里,我感到的悲欢离合也都是大脑作用的结果。所以把大脑清空后,一切都会如常,使人“舒畅”起来。
两种落泪,读起来感受完全不同。虽然作者基调都一样是忧伤孤单的,但令人不觉得有重复、流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