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今天下午花了四个多小时观看了通识课第六讲《大概念的内涵与价值》的直播回放,授课教师是来自河北的李亚敏老师。她从“核心素养与大概念”“大概念提出的背景”“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的价值和意义”“如何提取学科大概念”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我听的是一知半解,晕晕乎乎的,先将笔记整理出来再说。
一、核心素养与大概念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钟启泉提出,“真实性”是核心素养的精髓,是指“超越学校价值”的知识成果。
核心素养是“做”,大概念是“思”——像专家一样思考。核心素养的内核是真实性,即解决现实世界的真问题。大概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大概念提出的背景
1.时代要求:
知识变化快,现实复杂,单一技能无法解决,需要多种技能且能综合运用的人才。
2.课标要求: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20个各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凝练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更新了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首次提出以大概念为核心,通过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大概念——课程内容结构化——落实核心素养
3.课堂的需求:
遵循少而精的原则,聚焦学科核心概念,精选与每个核心概念相关的学习内容……
学科核心概念——课程内容——落实核心素养
三、什么是大概念
大概念是反映学科本质及其特殊性的构成,学科框架的概念,它是一种高度形式化,兼具认识论与方法意义,普适性极强的概念。大概念也翻译成大观念,是指学科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刘徽教授说,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
大概念的“大”不是宏大、广大、基础,而是核心。
大概念是集中反映学科本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共识性、统领性,能将离散或琐碎的不同主题和知识,实现“有意义的粘连”,从而帮助学生以“专家式思维”阐释和预测较大范围物体、事件或现象的某种有组织、有结构的“核心概念”、“知识模型”或“学科大图景”。
大概念有三种表现形式:
1.概念。分为高位的概念(可以覆盖许多概念和现象)和关键的概念(对于理解来说,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概念)。
2.观念。表现了一种看法和观点,反映概念与概念的关系。
3.论题。在人文艺术领域,有些大概念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就表现为论题。
大概念是链接“教材”和“核心素养”的桥梁。
大概念有不同的层次:学科大概念和跨学科大概念。
王荣生教授在《事实性知识,概括性知识大概念》中提出,概念来自对大量事实的抽象概括;概念的使用功能是凭借概念性视角去处理相应主题的具体事实;概括就是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概念性理解,即由事实性实例支撑的真理;概念具有迁移能力;大概念有跨学科宏观概念和学科与特定主题相联系的微观概念;大概念主要是概括性知识。
四、大概念的价值和意义
李刚、吕立杰在《大概念课程设计》中提出:大概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本质性理解,形成学科观念;大概念促进学生发生知识链接,发展适应能力;大概念促进学生自我建构与自我进化,指向终身素养。
李学书在《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大概念、课程意蕴及其价值》中提出:大概念的引入和应用,为课程建设提供新的视角;为教学方式改革提供概念工具;大概念促进课程育人方式的转变。
对教师而言,具有大概念意识有助于备课结构化,目标清晰化、内容整体化,可以促进上课更聚焦,教学效率更高,缩短教学时间,可以促进教学方式更加有趣。
对学生而言,大概念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学习兴趣更浓厚,参与更多,更爱思考,更有创造性。
五、如何提取学科大概念
对于英语学科来说:研读教材——研读课标(主题范畴-主题群-子主题群+学段目标+学业质量念书)——分析学情——纵向分析——提炼大概念
要多思考: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如何与生活链接?与课标中哪个任务群链接?与课标中哪个素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