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阅读《认知觉醒》,这本书给焦虑迷茫的我注入了一股清醒剂。合上书,慢慢想,依然回荡在脑海里为我所用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只选择最触动自己的点。阅读不需要全盘接收别人的知识体系,别人的认识体系你也不可能全盘记得,只选择最有触动的那些点即可,哪怕只是一句话,再将这些或者这个点缝补到自己原本的认知体系中,通过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输出,跟自身形成关联性,有输出和行动后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否则读再多的书也无用。这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因为我自己曾经就是一味地追求书的量,有些书写得真的很有道理,当时也让人为之一振,但是却没有去实践,反而读得越多越糊涂,最后如同散沙一般从指缝中溜走,让自己也越来越焦虑,觉得自己是读得还不够多的原因,或者没有用流行的思维导图去牢牢记在脑海里。现在想想是没有把握好读书的要义,虽然也知道“读书在于精不在于多”“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话,但是真正有所触动并想改变,是在这一回。
第二是要提高元认知能力。觉察到你此刻在干什么,需要进行怎样的调整。比如我这段时间喜欢早起,本意是想把握清晨时间,让自己有所收获,但是却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茫然,不知道怎样利用这段最宝贵的时间才是最好的,好像为了早起而早起,结果效率很低又容易谴责自己。这本书告诉我可以通过冥想,发现和写下脑海中所有的念头,将之清空,再分清这些事的轻重缓急,安排时间去完成。照顾在这个过程中的种种事情引起的情绪,与之耐心地对话,挖掘出困扰自己的最底层的想法。像我早起焦虑迷茫,是因为我什么都想有进步,欲望太多,急于求成,语文专业能力想要一步达到某种水平,道法演讲想要一下子掌握,对科组长工作没有信心。。。。。。选择太多反而容易精神内耗,甚至因为害怕而不敢直观面对,好像做了事,但又往往跟我内心最担忧最牵挂的任务无关;虽然早起,但是理智脑和本能脑的逃避状态一直在搏斗,所以陷入焦虑迷茫又无一事无成的死循环。我通过不断地与自己对话,觉察到这些,就要制定行动清单,勇敢地直面自己需要努力的点,如同名班主任钟杰所说“干活干活,干了才能活。”干就是了,要有近思维和行动力,做了才能拨开云雾,无须把精力耗在团团转上。
第三是专注力。人的脑力资源最多同时处理7件事,把这个7想象成7个小球,让他们同时发挥作用。可以通过冥想去训练专注力,专注于感受自己的呼吸,把飘来飘去的小球轻轻拉回来,感受重重的小球带来的实质内容。反思一下自己,一心两用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最近听骨干教师讲座,虽然知道对自己有好处,但是习惯于一边看一边做其他事情,反而什么事也没做好,理智脑不甘心,又要求回看,结果效率依然低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却脑袋空空如也,又造成了精神内耗。李大钊说过:“学习时好好学,玩的时候玩个痛快。”,我可以每天早上花费10分钟左右时间制定好一天计划,该专注的时候保持极度专注,比如利用番茄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养育孩子也是,制定计划表,引导她们专注于某项技能,不贪多,学的时候好好学,玩的时候好好玩!专注一段时间后,再根据自己的状态学会主动休息,最好不是刷视频、朋友圈等耗费精力的事,哪怕是刷这些娱乐性的东西,也要跟本能脑和情绪脑沟通好,比如完成任务后找个时间再刷,这样也不会因为没完成任务而无法快快乐乐地刷。
第四是成果意识。阅读和学习的目的不是这个行为本身,而是要与自己的认知体系相关,最后给自己带来的正向改变,并让这个改变形成成果。比如把它写下来,心目中就要有受众,用自己的语言最简单地将这些道理再输出,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要义。比如我的简书更新,就不能只是自己跳跃性地写来写去,不知所云,要想到怎样能让别人看得懂,要有读者意识。学习了某些教育学的知识,就要在课堂或学生身上实践,而不是学与实践相背离,要用学生最能感受到的方式去做。成果意识能够倒逼着自己去将所学的东西与自身关联,付诸实践。
第五是把任务当作是游戏。要将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团结合作在一起,联系《象与骑象人》一书中的观点,长远而弱小的理智脑如同骑象人,短视而强大的情绪脑和理智脑如同大象,骑象人要引领不按常理出牌的大象合作。换一个我自己的类比,就像一个瘦小的智者领着两个贪玩而高大强壮的阿呆阿瓜,要带着他们长途跋涉到某个地点,这个过程中,阿呆和阿瓜经常会因为贪玩撂摊子,这个智者要想办法把他们哄回来,并发挥他们的神力,驮着自己继续往目的地飞奔。所以对自己脑海中的贪玩小人要和善,不要粗暴地制止,对一些难的任务,要投其所好,变成对它好的事情或者好玩的游戏,比如我等下要看道德与法治讲座,要想到我不是在枯燥地学习讲座,而是让自己掌握更多道法学习的底层逻辑(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是个很有趣的挑战游戏(让这件事变得好玩),通过动机转移,这件事就不是那么可怖困难,反而带来轻松亲切的感觉。想当初我在教师面试的时候也是采用过类似的方法,一开始想到要面对七八个评委,内心觉得很紧张,又不可能真的把人看作是萝卜土豆,突然灵机一动,那就想象他们是自己亲近的七叔八姑之类的,我不是面试,而是跟他们亲切地聊天。果然好像没那么紧张了,顺利地过了关。平时也可以经常用这种动机转移的方法,养育孩子也是如此,与其严肃粗暴地命令他们做什么,不如跟他们亲切地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也教会他们这样看待自己的人生和任务。
第六是反思复盘。对自己的生活保持觉察,这也跟第二点提高元认知能力有关系。觉察生活中哪些点让你觉得有触动,再抓住这些点不停地追问,对自己要极度的坦诚,直到挖到最底层为止,在这个过程中与自己学过的东西也形成连接,实践和输出这些知识。比如前天排队我被人说插队,因此跟对方及社区工作人员大声理论,虽然一时爽,但是事后却给自己造成精神内耗,通过不断地觉察和反思,我发现自己要去理解每个人当下的境遇和立场,社区工作人员和上班族都不容易,都是希望能做好自己手头的事,这样一理解,就能保持冷静;我会大声地理论,是因为我本身就不齿插队,更无法容忍别人这样说我,另外潜意识中不想显得自己很软弱,想突破温柔的人设,凸显自己是个柔中带刚的人,这样我也对自己形成了理解。还有昨天家公气冲冲说到要送走猫,我一开始想到他有很大原因是控制欲,再反思一下,养猫确实给他们造成生活的不便,我觉得他们傲慢不讲理,强压观点给别人,自己何尝又不是这样呢?另外对方也不完全是控制欲的问题,价值观不同,虽然他的情绪是负面的,但是也是真心实意希望对我们更好,把对方的情绪和动机剥离开来看,这样好像就不容易被对方带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