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20我就醒了,如厕拿着手机胡乱看了几眼,心中那个小人儿说:既然已经起来了,为什么不抓紧时间读书呢?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收获。
在我的1月计划里,要解决一个班的家长问题。这个事情已经困扰了我们两年多,但总是如梗在喉,未能解决。上周终于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大家的心情都非常舒畅。
今天继续阅读《认知觉醒》,帮我找到了答案。案例写在日记里,就不在这里分享了。
请原谅我用摘录全文的方式,因为我觉得每一个字都好像作者周岭说给我的。
人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烦恼,但大多数人习惯被动承受,少有人乐于主动面对。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这样描述人们对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的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的简单。这极符合人类不愿动脑的天性,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动脑,享受幸福也需要动脑平衡各种微妙的关系,而承受痛苦则只需陷在那里不动。虽然被动的承受痛苦也会消耗很多能量,但在基因的影响下,人就是不喜欢主动耗能,所以美团创始人王兴的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然而,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
记住,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主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拔出来。
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维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感到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一层层挖下去,直到挖不动为止,坦然地承认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让情绪极度透明,虽然直面情绪不会让痛苦马上消失,甚至短时间内还会加剧痛苦,但这会让你主导形势,至少不会被情绪无端恐吓。
恐惧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货色,你躲避它,它就张牙舞爪,你正视它,它就原形毕露,一旦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情绪就会慢慢从潜意识中消失,你的生活将会舒畅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