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1-复习“倍”的认识
上课之前,先是问了孩子们上一节数学课学习了什么?在“倍”被搬出来之后再具体展开说一说“你觉得什么是倍?”按照我们的习惯,有的孩子用自己的话说了倍的意思,有的孩子用了我常用的举例子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倍,虽然有些磕磕巴巴,但是童言童语中我也能干感受到大部分孩子对于倍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回顾情境中小动物的数量,小猴子有3只,小鸭子有6只,除了可以用已经学过的“谁比谁多几只活着少几只”的方式来描述数量关系,现在孩子们对用倍来描述更感兴趣,问题还没提出就迫不及待地说着“小鸭子的数量是小猴的2倍!”,这里再次强调这个2倍是怎么来的,结合图来说,把小猴子的数量3只看作一份,小鸭子就有这样的两份;接着回顾要点,包括此功能情境抽象出算式,也就是表示6是3的2倍,以及得数2表示的是倍数关系,是一种数量关系,所以不是单位;最后,我又举了一些例子之后,总结这一类型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解决。
环节2-“倍”的对比学习
首先,给出小松鼠的数量2只,故意表示不知道小鸡的数量了,但是知道小鸡的数量是小松鼠的4倍,提问,有多少只小鸡?孩子们马上就开始吼着自己的答案,十分笃定,告诉我有8只小鸡;接着,我直接表示答案就是8只,马上请学生来说“为什么是8只小鸡?请说一说你的理由。”这里我请了表达能力较强的小袁,他也没有让我们失望,结合图来说说得很清楚;然后,我将板书补充完整后提问怎么列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果然出现了预设的回答“8除以2等于4。”显然这样的思维还牢牢停留在刚才的节奏里,令人高兴也令人担忧,虽然大部分已经理解第一类型的孩子能够在引导转换过来用乘法计算,但仍然有少部分孩子无法感知到其中互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