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陶西平先生的“教育过程整体优化思想”?
“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是陶西平先生毕生的教育信念和执着追求,经历了试水、拓展和深化三个阶段。整体优化思想就是把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各个部分的协调与配合,通过整体性策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这一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陶西平这种教育思想主要关注点是人才的培养,他秉持整体育人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服务,提出“基础教育就是基本素质的教育”,要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与此同时,他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将素质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推向深化。关注了学校文化、空间、仪式等发挥的育人作用。解析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和习惯的重要影响。
第二,强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他指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把义务教育的均衡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均衡是相对的,发展是硬道理,均衡发展的实质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陶西平先生用整体优化的思想解决了办学活力与教育公平均衡的问题。
第三,根据学段特点进行办学体制改革。他尊重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总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问题。他不仅仅关注基础教育,还关注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种类型的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四,根据时代需求对教师专业素养进行建构。他指出,一位教师的“好”表现在教师的追求、学习、修养、创新和自律五方面。他还提出要从目的、动力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同时,对于师德、教师智慧、教师幸福感、态度等方面都有相应论述,倡导教师在反思中创新。
总的来说,陶西平先生的“教育过程整体优化思想”体现了陶先生对教育的大情怀和大格局,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述评陶西平先生的“教育家办学”的思想。
陶西平先生认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着丰富的办学经历,都是在办学实践中形成、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育科学体系的。办学者只有将理念用于解决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提供令人信服的榜样,才有可能通过积累逐步成为具有自身教育科学体系的教育家。教育家不是说出来的,首先是突破常规局限做出来的。这种突破常规理论与实践局限的过程就是学校特色形成的过程。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育家产生于具有办学特色的学校之中。
1.教育家办学能够依据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学生特点等因素,给学校进行精准定位。使学校教育既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彰显地域文化魅力,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2.教育家在办学过程中能基于其专业素养做出科学的教育决策。他们会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学科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与机会,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教育质量提升注入新动力。3.“教育家办学”思想对教育生态改善具有积极影响。通过学术交流、教育论坛等渠道,促使其他教育工作者反思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促使学校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推动教育生态的整体优化与升级。
陶西平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家办学”思想是其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强调由真正懂教育、热爱教育的人来领导和管理学校,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最大化。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为构建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发挥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三、结合陶西平先生的解读,谈谈“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之含义。
陶西平先生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为孩子切实打好基础,品德、智力和体质是基础教育应当为学生奠定的最重要的基础。基础教育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性:
第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首先体现在其全面性上。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基础教育必须抓基础,基础教育就是承担着为未来留下什么样的孩子的责任。
第二“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其基础作用上。基础教育承担着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为人的成长、就业、发展的社会化进程奠定基础,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责任。
下面我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来谈一谈:
1.打好品德基础,为学生学会做人奠基。学校应当坚持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把注重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良好的道德形成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应当教给学生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乐观地进行自我实现,并帮助学生形成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打好智力基础,为学生做事和继续学习奠基。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3.打好体质基础,为学生一生的生活和发展奠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体育、促进健康,对人一生的发展负责。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的任务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总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为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四、如何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具有良好的职业心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应有的内涵和重要目标。“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不仅表现出对于教师职业心态的关注,而且也有很强的针对性。“静心”就是使内心平静,“潜心”就是用心专和深。“静下心来”就是使内心平和、宁静;“潜下心来”就是用心专注、深入。教师教书要静心,不动荡、不浮躁;教师育人要潜心,不繁杂、不肤浅。“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种高尚要求,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以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往往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方面考虑得比较多,而对教师工作环境等缺少关注:过重的压力、无限的责任、烦琐的管理、扭曲的舆论等等使教师感到心理压力很大,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样的生态环境很难让教师“静心”和“潜心”。
因此我认为,要使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就必须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改善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
首先,应该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个方面对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引导全体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应努力改善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要一方面高喊“教师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而实际上做的却是使教师难以“静心”“潜心”的那一套。我们应该在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与加大投入的同时,创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在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建设上下功夫,用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建设来引领教师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使教师得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五、列举陶西平先生教育思想最打动您的两三条,并结合现实阐释。
一、整体优化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非制造分数机器。陶西平先生强调,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仅仅追求分数的提升。这一观点直击当前教育体系的痛点。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分数似乎成了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导致许多学校和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陶西平先生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实现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转变,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加强学校美育。美育具有陶冶道德情操、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功能,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学校美育,必须要准确把握美育的定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学校教育应把美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渗透于学校环境、教师形象、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等,要和家庭、社会结合,对学生实施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生美等方面的全面指导,培养学生成为审美主体,提高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注重对家庭教育科学的指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对人的一生奠定基础的教育。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当前家庭教育应当放在首位的问题。要引导家长关注对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培养。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从感性的爱转变为理性的爱,从经验的教育转变为科学的教育,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优势智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弱势智能。家校社同行发力,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