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常的深处》一书 作者:王小伟 在生活的日常里 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时常被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对贫乏的过去,重回人与物的和谐关系。
比如这段话:“人都是物品依恋者,‘物’是走入精神深处的梯子。我们经常说待人接物,接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待人的态度。如果你真的去践行断舍离,反倒可能会变成一个冰冷的人,没法自然地待人,要过一个很萧条的人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现代科技的便利性带来的幸福感消失不见了,美好生活就像是赛狗场上的电兔子,被身后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穷追不舍、死咬不放。最近几年我陷入了一种困局:我感觉世界如此陌生,我也变得陌生,这种陌生没有带来更多的舒适,却带来了更多的无措。
我小时候去哪里都走路,远一点的靠骑车。穿衣服就那几套衣服,完全不用烦恼穿哪件衣服。吃饭也是几个家常菜,某天中午要是加个肉那就太快乐了。
这种环境给人一种踏实、笃定的感觉,并且很简单。并且,我们很深度的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
现在的生活,我感觉是在漂浮。虽然有各种各样以前想象不到的东西,但我依然有一种漂浮感:我身边的物品一直在换,去一个地方好像删除了在路上的片段,住的地方拥挤而不确定……
这些加在一起,让人很难真实的活着,因为太缺少体验感了。我们在浮光掠影般的生活,最后很难留下一丝痕迹,也难以创造一些难忘的回忆。
我曾经在春天看花,偶然看到一轮弯月。突然想起花好月圆这个词。看起来很俗气,但实际上能够欣赏花好月圆其实真的不容易。
春天桃花梨花这些花期都只有半个月,这半个月里没赶上月圆,或者天气不好,就又要等一年了。
所以花好月圆意味着一种世间美好汇集一处的大圆满,而现在,这种圆满几乎都被忽略了。
因为我们总是在低头看手机,看网上那个让人惊艳的美图美景,却忽略了小区绽放的一树花。
可能再过不久,会出现一种新的职业,叫生活家,专门教人怎么去生活。因为太多人都把生活交给了手机、互联网,而在真实的生活中显得无比的笨拙。
我们需要真实的生活,深入日常的深处。把生活艺术化,而不是把艺术生活化,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安放生命的点滴,而这些,终将汇成江河,让人生浩瀚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