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一颗小桃树》精品课例
一、结合旁批自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里,它是一篇自读课文。看出来了吗?编者给我们的阅读提供了什么?
生(轻声说):批注。
师:对,这是要求大家利用这些旁批学会自己阅读课文。点点看,这篇文章有几个批注?
生(齐):五个。
师:再看看,五个批注提了几个问题?
生(看课文):三个。
师:对,分别是第三、第四、第五个批注。也就是说,后三个批注都是以提问的形式出现的。接下来,同学们结合五个旁批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读完的学生举手表示,教师耐心等待所有的学生读完课文)
师:好,都读完了。现在不待老师提问,你自己能够解决哪个问题就举手。这三个问题啊,你能解决哪个问题,把问题读出来。
生1(读旁批4):“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
师:作者仅仅在写花吗?你来回答。
生1: 不仅仅是在写花,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奶奶已经离去,是奶奶把这棵桃树培养长大的,所以寄托了对奶奶的怀念和哀思。然后呢,因为这棵桃树是他埋下来的——
师:好,你很好地说了一半了,把“然后”留给别的同学说说,好不好?(面朝全班同学)然后呢?你来说。
生2:我认为,然后,他不仅仅是在寄托对奶奶的哀思。除了桃树开花,他自己的事业也会成功。
师:也就是说,“我”也要开花,作者也要开花!同学们,旁批里面总会有些词在提醒你读书和思考,这个词在这里就是什么呀?(师停顿后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说“仅仅”)对,“仅仅”!请坐。还有哪个问题你会回答?主动举手。这位女同学举手了,后面的还有没有?(后面一同学举手)好,我一叫后面,后面就有了。
师:你会回答哪个问题?
生3:第一个问题,第三个旁批。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
师:是什么使“我”遗忘了这棵小桃树呢?你的回答——
生3:我能用文章里的句子吗?
师:你可以用文章里的句子。
生3(读):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儿便再没有去想了。
师:嗯,读这么多还不算稀奇,能把它概括出来就更有味道了。说说看,这段话怎么概括?我为什么会遗忘家乡的小桃树?
生3:他这段话讲的就是他在进到城市之后的不甘与执着。他不甘于自己只是一个平凡人,他想执着地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而这份不甘与执着就使他忘记了他的桃树。
师:同学们,他说得怎样?你来说。
生4:我觉得讲得特别好。(声音很轻)
师:声音太轻。一定要把声音放出来。他说得特别好,你就要特别好地去赞美!哪里好?
生4:好在他对这句话的理解特别深。写出了他对农村生活处境的不甘心,也想像桃树一样开花。(声音稍高)
师:嗯,我稍微听清楚了一点。“我”要到城里去学习,创业,渐渐地,时光就让“我”淡忘了家乡土院里的那棵小桃树。好,还有一个问题,第五个旁批,一起来读。预备,起!
生(齐声读旁批5):“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
师:你读出来了么?
生5:我觉得这里作者,他是把小桃树比作了自己,小桃树这里它又重新地开了一次花,比喻作者——(学生很能表达)
师:好,就先说到这个地方。你读出来的这些东西先别告诉别人,我再问问其他同学是不是也能够读出来。(叫起另一个学生)
师:你读出来了没有?(该生沉默)嗯,你还没有读出来,不急。这题可能有点难,它不是一般性的阅读就能够读出来的,所以读出来的同学先别急着把它告诉别人,要让他自己也慢慢地研读出来。
二、借助旁批2重点研读“没出息的小桃树”
师:好了,同学们,再来看看。这五个旁批里面,哪个旁批在引导我们读这篇散文,告诉我们读这个文章的方法?第几个旁批?来,你来说。
生6:我认为是第二个旁批。
师:你读读。
生6(读旁批2):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师:嗯,这就是编者提供给我们的读这篇文章的方法。“反复出现”,“仔细体会”。好,这个旁批对应的是文章的第几段?(生说“第四段”)第四自然段,接下来,自读第四自然段,开始。可以发出点轻声音。
(学生轻声自读第四段)
师:好,声音低下去了。旁批提醒我们,这段话里出现了一棵“没出息的”小桃树。哪个同学愿意把“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样子给大家读一读?
生7(读):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师:他找到很准。再加两句话吧,同学们。它长在什么地方?“角落的地方”,划出来。“拱出一点嫩绿儿”,“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大家一起来读。“角落的地方”,预备起!
生(齐读):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师:谁愿意把刚刚读的这一段话再读一遍?这就是“没出息的”小桃树的外形描写。谁来读一读?(老师望着不举手的学生)不敢举手的孩子,是没出息的。“没出息的”小桃树后面变成有出息的,它首先是把自己的手给举起来。来,举起手来想读书的同学,有吗?(有三四个学生举手了)有四个同学有出息了!再看看,特别是角落里的同学!好,那边角落里的同学也举手了!来,你来读。“角落的地方”,开始!
生8(读):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读得有点羞涩)
师:“便立即会断了去”,读得有点“委屈”哦。好,同学们,这就是一棵“没出息的”小桃树。按照旁批的要求,这里要反复地读,仔细思考。那么,同学们,读了刚才这个部分的小桃树的没出息的样子后,请你告诉我,最能显现小桃树“没出息的”是哪个词?举手,你来说。(叫起一举手的学生)哦,你举手多次了。哎,你来说。(叫起另一学生)
生9:委屈!
师:委屈?你把这句话读读看。
生9(读):它长得很委屈。
师:哎,大家都划出这个词儿,“委屈”!一起读,预备,起!
生(齐读):它长得很委屈。
师:同学,它长得很“委屈”,是说这棵小桃树长得很——
生10:长得不是很坚硬,不是很健康的。
师:哦,长得不健康!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是说小桃树长得很——
生11:长得很那个……很萎缩。(有同学小声说“猥琐”,该学生听成了“萎缩”)
师:长得很萎缩。你知道什么叫“萎缩”吗?
生11:嗯……(表示不解)
师:那你怎么随便用一个词语来套上去呢?这可不行。先站着想想吧,不能随便用词。(让生11站着好好想想)你来说,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是说小桃树长得很——
生12:嗯,很瘦弱。
师:有道理,很瘦弱!很——
生13:很弱小.
师:很——
生14:软弱。
师:嗯!弱小、软弱、瘦弱,现在“弱”这样的词不要出现了。你来说,长得很——
生15:嗯……很瘦弱。(生笑)
师:又有出现了“弱”字了。我们班同学只会说“弱”吗?(笑)很委屈,是说小桃树长得很——
生16:我认为小桃树长得是很不自信,毫无生气。
师:哎呦(师由衷赞许),你用了这么多准确的词语。“很不自信”!“毫无生气”!同学们,小桃树树长得很瘦弱,很弱小,很不自信,毫无生气,很可怜,可是贾平凹先生都没有这样说,只说它长得很委屈。“委屈”这个词真有意思!学了这个词儿,校园里看见一个很瘦弱的孩子跑过来,我们可以说,这个人长得很——
生(齐):委屈!
师:中午回家去,告诉妈妈得多给我增加点营养,别让我长得太——
生(齐):委屈!!
师:看,这个词我们就会用了。(朝向站着的生11)你啊,还得“委屈”一下了。(场笑)现在请你告诉我:这个“委屈”是什么意思啊?
生11:瘦弱,难看,不自信,没有出息。(回答得很连贯,掌声)
师:哎,你现在要自信一点!你看,一下子说了那么多词语!好了,同学们,“委屈”这个词你会了。还有哪个词,也能写出小桃树的“没出息”?读读我们读过的这部分文字。你来说。
生17(读):它长得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重读“瘦瘦的”“黄黄的”)
师:“瘦瘦的”,“黄黄的”,这两个词就写出了它的没出息。哎,同学们,一棵树如果是有出息的,就不应该是“瘦瘦的”,应该是——
生18:舒展开来的。
师:再听我说。这棵树如果是有出息的,它就不应该是“瘦瘦的”,而是——
生18:挺拔的。
师:“瘦瘦的”是跟“挺拔的”对应的吗?
生18:哦,壮壮的。
师:嗯,同学们都想想。你来说,它就不应该是“黄黄的”,而是——
生19:是充满生机的。
师:我们大家想清楚。没有出息的树是黄黄的,有出息的树,它应该是——生20:它应该是绿绿的!
师:绿绿的,再加上我们两个同学说的,充满生机,挺拔,这种树才是有出息的树。哎,同学们,这个“瘦瘦的”“黄黄的”可不可以改成“瘦的”“黄的”?你来说。
生21:我认为不能。
师:瘦的,黄的,怎么就不能呢?
生21:我觉得说两个可以强调。
师:哦,叠用更可以强调它的黄和瘦。同学们,要表达程度之深,表达自己内心某种特殊情感的时候呢,叠词可以用用。来,一起来读读,“瘦瘦的”,“黄黄的”,预备,起!
生(齐读):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师:哎,同学们,这个“瘦瘦的”“黄黄的”让我们想到了人。一个人营养不良,我们会说他“瘦瘦的”“黄黄的”,还有呢?有个词语,四个字,一起说。
生(杂):面黄肌瘦。
师:那你就发现了,贾平凹先生哪里是在写这棵树,分明是在写什么?
生(齐):写人!
师:写人,用人的情感在写这棵树,所以这棵可怜的树就更加分明了。好,还有哪些字词,最能够表现出小桃树的“没出息”?(有同学举手)你举过很多次手了,你旁边那位同学也想说话的。来,你来说。
生22:嗯,是“大家都笑话它”。
师:被人笑话的小桃树,确实没出息!不过得先从我们读的这部分语句去找“没出息”。还有什么词写出了小桃树的“没出息”?
生22:“断”字。
师:“断”字?同学们听,“便立即会断了去”。(师读,特意把重音落在“断”字上,供同学揣摩)你觉得这句话当中,最能显现小桃树可怜的是“断”还是别的词?你来说。
生23:我觉得应该是“立即”。
师:为什么?
生23:因为我觉得“立即”是很快的意思,更显出它的弱小,以及它的毫无生机,让别人觉得它没有生命力。
师:那时,还是没有断的,但“一碰”,就“立即”会断了去,说明它断的速度非常快。因此,“一……便立即”就显现出了这棵小桃树的脆弱和可怜。读书,关键词一定要读清楚。继续!你来说一个。
生24:“紧抱”这个词。
师:“紧抱着身子的”!找到一个动词了。和老师说说看,你什么时候会紧抱身子?
生24:害怕的时候。
师:说说看,你什么时候紧抱着身子的?
生25:紧张的时候。
师:紧张。你呢?
生26:对于我,冬季非常冷的时候,我蜷缩在被窝里,就会紧抱着身子。
师:深圳的冬天估计很难体会到这种感觉。(笑)对,很冷的时候,很紧张的时候,很害怕的时候,还有孤独无助的时候,我们都会不自由自主地把自己的身子紧抱着。所以,同学们,小桃树把自己的身体紧抱着,就写出了小桃树害怕、脆弱、可怜、无助、孤独,甚至心里的寒冷。这个词儿,写出了小桃树所谓的“没出息”。还有没有?哎呦(师惊喜),有同学举手了!你来说。
生27:我觉得是“一碰”。
师:“一碰”!这“一碰”是“碰”呢,还是“一”呢?
生27:是“一”。
师:聪明!是“一……便立即”。这组词说明什么呢?
生27:说明它很脆弱,很软弱,仿佛只动一下它就会断。
师:有道理。还有没有?仔细揣摩。(有学生举手)你也举过好多次手了,把机会让给前面的同学。来,他把发言机会让给你了,你可要珍惜。(叫起一个不敢举手的学生)你来说,你先来读一读,不着急。(师鼓励)
生28(读):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便叫道……(声音微弱,断断续续,不自信)
师:难怪你找不出词来。你这样读书,是肯定找不出来的呀。这样一点嫩绿也“拱”不出来的。再读一遍。(师鼓励)
生28(读):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声渐响,速度极快,没感情)
师:也不是这样读的。这样,你听老师读。(师范读 “角落的地方”)要字正腔圆地读。来,试试看。
生28(读):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声响亮,清晰)
师:嗯!(师欣慰,继而引导)那你说,哪一个字特别有意思呢?
生28:“拱”字。
师:“拱”,这个字找到了,“拱出了一点嫩绿儿”。哪个同学说说看,为什么写“拱”?你来说。
生29:因为它很弱小。
师:很弱小。谁再来说?
生30:这“拱”好像说它用了很多、很大的力气,才从地下拱出来的,就是很不容易才长出来的。
师:也就是说,上面所覆盖的那些,多是——
生31:坚硬的土石。
师:说明它的生长环境很恶劣,长得不是个地方。如果长得是个好地方,那就像朱自清先生所说的,“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你看,一个生机盎然,一个环境艰难,所以,这个“拱”字儿,也有味道。
师:好,最后一次机会。哪个词儿?还能再找一找么?找不到没关系,我们再自己默读一下。“角落的地方”,开始读。
生(自读):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师:哪个词?(有学生喊“竟”)刚才哪个同学说“竟”的?你来说。
生32:这个“竟”字,写出了作者心里也认为这个桃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是长不出来的。
师:同学们,这个小小的副词也格外有力量。“它竟从土里长出来”,连作者也不相信它会长出来。所以我们读这样的文字,要读出对小桃树——
生(杂):同情,担忧,焦虑……
师:嗯,甚至还有一种隐隐的敬佩。因此,我们得好好读这段话。来,再来读读看。
生(自由读):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师:嗯,这样描写小桃树“没出息”的文字,编者告诉我们,“反复出现”。你能从这篇散文当中,读出其他写小桃树“没出息”的文字吗?
(学生自读文章,朗读相关句子)
师:找到以后请举手。接下来我们不再进行具体的语言品析,就从你的读中感受。你要把句子好好读一读。来,你来。
生33:哆嗦。
师:把整个句子读出来。
生33(读):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师:“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请坐。最好这么回答,第几段,我来读。注意,一定要好好读。我通过你的读来观察你对这个句子是否有真感受。来,这位男同学。
生34:第六段的第一句。(生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语速稍快)
师:“它长得很慢”,读得时候就要读得很慢,关键词一定要读出味道来。写小桃树没出息,还有没有?你来读。
生35:在第112页的第九段。(生读)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读出小桃树的苍白与苦涩)
师:对,即便开出了花,也是“没出息”的,太苍白了,苦涩涩地笑着。继续,你来。
生36:整个第十段。(生读)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很有感情)
师:真的是可怜!你是现在读得最好的同学了。风雨中,小桃树,是怎样的可怜,你来读读。
生37: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语速缓慢,有悲伤感,某些词读得不连贯)
师:不要把一个词给读破,连起来读就会读得更好。注意“一片”“一片”中有逗号停顿。这就是小桃树在风雨中被侵袭的场景。
图片
三、为何要写这棵小桃树
师:文章还有好多处都在描写这棵小桃树的可怜,小桃树的没出息,小桃树所谓的委屈。那我们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写这棵小桃树?这么多次地出现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目的究竟何在呢?(学生思考)
师:你来说说看。(叫起一个在思考又犹豫着不敢举手的同学)
生38:作者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命运十分的不顺,借这个小桃树来描写出自己的命运不顺。
师:请坐。你对她的话怎么评价呢?
生39:我认为应该是作者在后面也描写了小桃树,在风雨里面,寄托了他对小桃树的这种感情,他自己也从小桃树身上领悟到面对困难不能屈服。
师:同学们,原来写小桃树,是为了写——
生(齐):作者自己。(教师板书:树——我)
师:对!写树是为了写人!树的命运就是作者的命运。他们都经历了风雨,经历了坎坷。那么,这种手法在这个单元里叫做什么呢?(生答“托物言志”)这是我们这个单元阅读最重要的学习点。好,这是一点,还有没有?写小桃树还有没有别的用意?
生40:第三段里面有个故事,奶奶说,吃了桃后,含着桃核梦到花开了会幸福。所以,这棵树寄托了作者的梦,作者的梦想。
师:什么梦想?
生40:就是说要幸福。
师:要追求幸福!即便在最艰难最困苦的岁月里,都不能够放弃自己对梦想的追求。还有谁?你来说。
生41(读第十三段的后面几句):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重读了“指示灯”)
师:也就是说,这棵小桃树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指示灯。(教师板书:树——灯)小桃树经历了人生的迷茫,“我”也经历了人生的很多坎坷,但是最后“我们”都成长了,都坚强起来了,因此“我”的感情到这里来了一个什么?(生齐说“转折”)情感来了一个转折。要面对人生,面对人生的风雨。小桃树这盏灯给了“我”人生的诸多启迪。写小桃树还有没有别的用意?再来说。
生42:我认为,前位同学说的第三自然段写作者的奶奶,也是为了感谢那些支持和帮助“我”的人。
师:这句话说得很有意义。这位同学,你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43:其实第三段写奶奶的这句话,奶奶说“幸福一生”其实也是为了“我”,暗喻作者要去追求幸福生活。
师:好,“我”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当中,一定也有好多人给了帮助。这篇散文主要写谁对“我”的关爱和帮助?
生(齐):奶奶。
师:奶奶。因此,写小桃树也是写作者怀念、感恩敬爱的奶奶。(板书:树——奶奶)她不仅培植了小桃树,也用爱养育了“我”,帮助“我”恢复信心,走出风雨。这篇文章你慢慢地读,还会读出更多的内涵来。(教师板书一个省略号)
图片
四、借助旁批1,一字一桃树
师:一起读第一个旁批。
生(齐读旁批1):寻常的情境,不寻常的情感。
师:这篇散文写这一棵很寻常的小桃树,表达的却是很不寻常的、很深沉、很复杂的情感,这就是散文的魅力。所以,通过眼前的寻常景物来抒发自己内心不寻常的情感,这篇文章就做到了。我们一起来读文章的第一句。先请一同学读读吧。
生44(读):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生(齐读):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师:贾平凹先生常常想写一篇文章给他的小桃树,可是终究没有写就 “一个字来”。那如果贾平凹先生只能写一个字儿,来代表自己对小桃树的内心的情感,你觉得他会写哪个字儿?你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字,也可以自己想出来的。(学生思考)
生45:我说应该是“敬畏”的“敬”字。
师:为什么是“敬畏”的“敬”?(教师板书“敬”)
生45:因为这篇文章主要讲前面小桃树这么没出息,小桃树前面那么弱小,然后它经过风雨突然挺过来了,非常的厉害,代表它不畏艰难。作者非常敬佩它。
师:敬佩,敬畏,一个“敬”字写给小桃树。好,第二个字?
生46:我觉得可以用“怀念”的“念”字。这个“念”字,不仅仅是写奶奶去世之后,作者对她的思念,也是作者对在最困难的时候陪他一起渡过的小桃树的怀念。(教师板书“念”)
师:一个“念”字,尽在其中。继续说。
生47:我觉得我会用一个“梦”字来概括。
师:你用一个“梦”字。(教师板书“梦”)
生47:第一,这棵小桃树代表了作者当年小时候做的那一个梦,就是追求幸福。第二,整个这棵小桃树的生平有许多坎坷,就像一场梦一样。第三,这棵小桃树寄托着作者的梦想和对奶奶的怀念。有梦!(说得很流畅)
师:小桃树里有人生的梦想。继续。不举手的同学要努力说一个了。来,角落里那“委屈”的小桃树!那个女同学,我好像都没看到你,让你受委屈了。来,你来说。哪个字?
生48(不自信):嗯……我没有想好……
师(期待与鼓励):你没有想好,你没想好。就你说的这句话“我没想好”(找个字),哪个字呢?
生48(思考后):“好”字。
师(欣然):为什么是“好”字?(板书“好”)
生48(响亮而自信地回答):小桃树呢,在它有很多困难的时候,就是挺过去,然后这就是很好的。(场笑,掌声)
师:对,这不就是很好的事情吗?在风雨中战胜自我,那就是人生的好事!你没想好?你都想好了!(掌声)来,旁边的同学,你会选哪个字?
生49:我觉得,如果也从她“我没想好”中选个字的话,我会选个“我”字。(场下老师提醒选“想”)
师(赞赏):这个字,有道理!你要选“想”,类似前面说的“念”了。选个“我”,为什么?(板书“我”)
生49:因为小桃树跟“我”一样,跟作者一样,他们挺过了风雨,最终看见了彩虹。“我”也是写人,写所有人。所有在艰辛里面奋斗的人,他们最终也会是挺过风雨,然后看见彩虹的。(掌声)
师:再弱小的生命,再弱小的自我,都有权利去拥抱人生的阳光。自强,爱自己,生活就会有美丽!继续,你来说。
生50:我用“爱怜”的“怜”。
师:爱怜的“怜”。(板书“怜”)
生50:首先,在文章中多次写到“我”很爱怜这棵小桃树,后面也写到“我忍不住有几分忧伤,泪珠又要下来了”;其次,这个“爱怜”的“怜”,还可组一个词,叫“同病相怜 ”,他和小桃树是共同挺过风雨,最终迎向彩虹。(掌声)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爱怜”,而且“同病相怜”。最后一次机会,你来。
生51:我觉得可以用“美”字来代替。因为这种美不仅是小桃树外表,它外表也不是说很美啦,但它心灵的那种美,已经灌入到作者心灵当中。(板书“美”)
师:外形也许是“可怜”的,但内心一定是美好的!请坐。
(教师走到黑板前,指着板书7个字)
师:同学们,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的字来诉说作者和我们的内心,不再举例了。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黑板上这一个个美好的字!(充满感情)也许,你的人生路上会有而且必然会有一段可怜的时光,但是,请记住,这个世界总有人(物)和你同病相怜。只要你拥有梦想,敬畏生命,想着远方热爱你和系念你的那个人,坚强面对,那么,你就能够在人生的风雨中找到自我,最后让生活抵达美好!!下课。(全场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