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主体性的人试图被人使用,因为可以主动获得存在的意义。你帮到了别人,别人因你而变好,你会感到自我价值实现。
没有主体性的树在避免被人使用,因为会被榨干所有价值而迷失自我。一棵树不想被做成桌子椅子和筷子,为此甚至强迫自己旁逸斜出、不再垂直生长,因为作为家具的树感到毫无尊严和话语权,不舒服,甚至变得不像自己。
谜底就在谜面上。二者的区别在于主体性。一个是人,能动,能互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另一个是树,只能任人摆布,甚至连自己怎么长都决定不了。主体性是:
1.大概清楚我想要什么
2.我可以交换:适度发挥自身价值,换取我想要的东西
3.我可以筛选:避免被不值得的人使用,避免被过度榨取资源
所以,解决痛苦的关键不在于纠结我被使用or不被使用,那是树的思维;也不用怕“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而停止成材,那还是树的思维。关键在于我是“人”还是“树”,我有没有主体性,这,才是人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