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帕萃丝·埃文斯
【梗概】
作者在书中从四个方面展开有理有据的阐述与分析,
一.如何识别控制关系;
二.控制常常会用爱的名义来实现;
三.控制会给被控制者造成什么伤害;
四.如何摆脱控制关系,重拾人生的主动权。
控制关系会冲击被控制者的心理边界,造成他们的“分裂”,继而让他们没法轻松地做自己。被控制的是孩子,长大后可能也会成为新的控制者。他可能会认为,这就是爱的样子,于是也用同样的方式去和其他人相处,一个被控制者慢慢翻盘,摇身变成了控制者。
作者也给出了如何摆脱控制关系,重拾人生的主动权的方法:
1,有意识地察觉关系中的强制性力量;
2,尝试在行动上为自己树立起有效的边界;
3,在真实中建立关系,而不是痴迷于“完美”的幻觉。
真实的关系必须要源于关系的双方都能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不断发现内在的心理真相。
【评价】
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逐层深入地解析了控制的来源以及表现形式,以独特的视角,通过探讨日常生活中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剖析下意识行为背后以爱的名义行使的控制,使我们能够识别、理解控制,从而有觉知地远离暴力,创造更加和谐、幸福的亲密关系。
这本书被誉为人际关系领域根本突破不可不读的心理自助读本,作者提出的很多新颖独到的观点和概念,如精神边界,逆向联系,泰迪梦想等等,极具价值。
【重点】
1、精神边界:你的精神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的分界线;
2、逆向行为:以逆向方式和其他人接触,从外向内的评价他人;
3、逆向联系:一种无意的、错误的联系方式,这种联系方式使人们不能接受真实世界的人;
4、压制性控制:你套上虚构的形象,并让你按照他的意志去行事;
5、控制者恐惧:分离和独立倾向。
【行动计划】
1、识别控制:如果别人对你随意下定论,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得好像你不存在似的,控制者就通过这种微妙而不易察觉的方式,试图将你控制在他们手中--控制你的时间、空间、资源,甚至生命。有人试图强行控制你时,要懂得保护自己既然只有你能给自己下定论,你的自我认知就是你自己的专利。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天生的,不是他人赋以的,你没有必要去证明或是解释它。
2、摆脱控制:控制者:消除对分离和独立倾向的恐惧;打破幻觉;被控制者:学会说“什么”,引起控制者反思;寻求三方帮助;
3、打破幻觉战略: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性;警惕对精神边界的侵犯,无论是别人对你的侵犯还是你对别人的侵犯。”“对无意识的胡言 乱语不予理睬;把你的生活建立在真实世界之上;保护你的孩子;大胆高呼打破幻觉;如果有人给你下定义,你就说: "什么?","你说什么?","我听到了","胡说",或者"你在做什么?”
【摘录】
第一部分 暴力、冲突是从控制开始的
当你遇到这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就被“抹杀”了。
第一章 控制大多是无意识的行为
无意识不是强制的理由,它只是让强制成为可能。 开篇,作者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交流困难的例子,指出控制欲很强的人如何随意评断他人,抹煞对方的个性。不沟通,不理解或是不愿理解对方恰是问题的核心。
第二章 你有控制别人的行为吗?
一个难题就是一个好的老师。如果一开始就忽略了答案的某一细节,以后,它随时都可能给你带来麻烦。
第三章 爱往往成了控制的理由
无视别人的存在,即使目的很好,结果却不一定好。
第四章 失控是怎么回事?
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通常当人们无法控制自己时,总是试图尽可能地去控制外在的一切。变故之后的失控是可以理解的。但正常情况下的失控行为,就让人难以理解。
第五章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
自我定义过程中,你创造出了自己的精神边界。精神边界是精神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的分界线。没有精神边界,很容易就淹没在众人对我们的评价之中,丧失了真正的自我,会相信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就是自己本身。
精神边界决定了你的个性。但因为看不到,人们很少关注精神边界,所以有可能把别人的本体与自己的混淆在一起。而一旦精神边界受到打击,就会产生失控行为。
对于一个多数时间都处于失控状态的人来说,自我认识很差,失去了对自我的感觉,出现了自我分裂的现象。
第六章 人格分裂及其后果
给自己下定义,这是我们的自由。
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四种功能:感觉、知觉、直觉和思考,这些功能使我们产生自我感。许多在这些功能上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的人,实际上是受到分裂教育形成的。
被动式人格分裂是父母对孩子不断的心理扭曲造成的。用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自我认识更加模糊。
孩子的边界往往对一切教育开放。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神圣的,但是这些神圣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父母经常随便给孩子下定义,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在童年,我们依靠别人的评价来了解内在的体验,当别人确切表达的时候,我们学会了描述和接受它们。
主动式人格分裂使孩子被迫与自我感觉决裂。
当父母不断给孩子下定论时,孩子就要忍受长期的被排斥感。这种折磨是如此痛苦,而孩子希望被接纳的情感又是如此强烈,所以孩子努力效仿父母的行为,以期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
另外,创伤和文化环境也会导致人格分裂。
如果我们被教育成怀疑自己,或是不相信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就会忽视自己的内心感受,丧失知觉、感觉、直觉能力,只留下思考的功能。
而没有被逆向定义的孩子,真诚又充满爱心,有辨认和反抗控制行为的能力。
第七章
非正常地建立自我
孩提时代,成年人是孩子的上帝,但即使是上帝也不能随便给人下定论。
如果一个人处在自我分裂的状态中,认识自我就只有一个方式,从外到内地创造出一个自我,这叫逆向创建自我。这种情况下,他并不根据亲身体验来完善自我,而是依据别人的期望、观点和评价来扮演自己。
保持真实的自我,虽然痛苦,结果却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