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建构主义转向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今建构主义的发展趋势。社会建构主义主张,人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接受其影响,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的。社会建构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关注学习者的潜能,支援学习者基于自己的意义发现而展开文化创造的教学思想。
一、从个人建构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
“ 建构主义”基本上是一种知识论。自从康德把知识的来源截然分为感性和理性之后,知识论的派别一分为二。经验主义知识论主张,经验是知识最重要的、唯一可靠的来源,所谓理性也不过是经验的产物;理性主义知识论认为,真正的知识靠抽象思维而得,感性经验只能提供混乱的印象,抽象的、概念的思想有一定的范畴,这些范畴便构成理性。理性系与生俱来,绝非从经验而得。
“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的一个基本立场,就是旨在消解个体与社会文化的二元对立。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人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接受其影响,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构建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的。社会建构主义受到两种理论的支撑。其一是社会心理学家格根的“我沟通,故我在”的理论。这种观点,源于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等诸多学术领域中产生的思想源流。
其二是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ZPD)理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在作为成人的教师和一定的专家指导下,而且在有更高能力的伙伴存在的场合,能够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准,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重新认识模仿和合作学习的教育意义。
二、知识的社会建构与教学创新
社会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于国际教育界的。社会建构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关注学习者的潜能,支援学习者基于自己的意义发现而展开文化创造的教学思想。
社会建构主义提醒我们,学习不是“个人头脑中的符号操作,学习是同环境、他者‘协调’,‘构筑’知识的行为”,是“人们不断地相互合作的社会过程及社会交互作用的产物”。而课堂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以对话为媒介的交互作用的文化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全面把握课堂教学的认识价值、社会价值和伦理价值,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