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内容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再次真实的感受用学评教一致性原则来完成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策略。其实对比而言,在大多数老师的心目中,备课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活动设计过程进行一个大体的梳理,主要就是如何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学会学习,这正说明了传统备课的问题,对于备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设计教学流程,确定具体环节,并不是对整个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充分的准备。
学评教一致性的教学设计重点和难点,应该是学习目标的制定,首先教师应该在阅读课标,对课标进行分解的基础之上,阅读教材,结合课标理念和教材内容设定清晰、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第二步根据学习目标设定本节课的评估任务,最后一步才是根据学习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
备课的主要精力在于设定学习目标,书中列举了一个例子是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在仔细的学习之后,我感受到第一板块目标确立的依据,首先是对课标中相关内容进行摘录,接着结合摘录到的每一个关键词,对内容进行具体的分解,比如说认识折线统计图,就是学生能读懂折线统计图并读出主要信息,这才是可感知的认识的标准,非常的具体。在教材的分析当中,既要分析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又要分析本节课教材的设计特点。如创设的情境是怎样的,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目的,试一试的练习又是检测什么的。当我们读懂了这一些,就可以设计相关练习进行课堂前测,结合课堂前测的数据,如某班前测的结果显示,能准确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仅5人;能补充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23人。由此可见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有遗忘的,应注意重点来加强,但是学生结合已有经验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是有基础的,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来做。当我们想清楚了这些,其实我们的学情就很清晰,再结合学情和对教材的具体分析就可以设计具体的学习目标,此学习目标特别具体如观察北京市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尝试提出气温差,最高气温日,气温变化趋势的问题并正确解答。如何来评估这一学习目标呢,书中给出的方法是观察北京市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出了哪些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由这个作为评估任务来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我重点的去理解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评估要点三者之间的差异。我发现学生的学,就是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回忆学过的关于简单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再观察统计图的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这其实是课堂上老师结合具体的任务给学生布置的,而教师的教,就是这样出示温度与室内的浓度关系等折线统计图来引导学生回忆。其实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出示相关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回忆学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给出了具体学的思路和过程,学生学起来也更加的清晰和具体。此时的评估要点,是指根据这个环节的知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折线统计图,并且能读出这两幅图中的信息,分析变化趋势,如果达到了这两个条件就说明学习目标真正实现。
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看到了教学设计的思路一定要体现学评教一致性,也就是理论原则依据,关键在于学习目标的定位;在具体操作当中,一定要做到三围绕,围绕课标定目标,围绕目标定评估,围绕评估定活动,当我们做到这三点之后,就可以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也可以更好地提升我们的课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