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事人的觉知为准》
每年年前都累,每年累后都说下一年不让自己这么累。
有没有改变呢?有一点。比如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每天做一点,分解任务后还真的轻松不少,两三天后,看到光亮如新的瓷砖墙壁,看到起明发亮的抽油烟机,看到整洁的家,心情倍儿爽。
还有哪些需要改变?如果这些也改变了,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想想啊……还有自己发面、做肉包子、豆沙包、炸油饼、烧红肉、拌馅包饺子……但是这些似乎改变起来有点难。是什么让我觉得有点难呢?
因为从小生活在农村,每到过年,看着妈妈做这做那,稍大点就跟着妈妈帮厨,馒头味儿,炸油货的香味儿顺着鼻子飘入心中,体验着等妈妈下达“可以吃了”的命令前的期待,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食品的成就感一股脑凑成了特有的年味儿。
现在不让放鞭炮了,平时都跟过年一样,想吃的想穿的也一应俱全,所以,我想我之所以觉得改变这些有点难,大概是因为这些劳动,这些劳累承载着特有的年的味道吧,我说不清楚。
也因此想到咨询中,要以当事人为中心,以当事人的生活脉络为基准,只有在他的生活脉络下才能理解他的世界,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表达咨询师的共情,在他的世界里寻找可以突破的那个点,帮他建构出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