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三十六(1207)
今天谈谈设计探究性活动的策略四:探究形式要多样。
探究常常是通过小组进行的协作性活动,但绝不是唯一形式。一般情况下,可以设计以下几种形式:
(1)个人独立探究。当探究任务相对较为简单,个人经过努力能独立完成时,最好由个人单独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独立探究、发现。
(2)小组合作探究。在探究学习中,小组合作无疑是最常用的形式。当学习任务较为复杂,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时,宜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有助于相互启发和材料共享。小组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
(3)班级集体探究。如果学生个人或小组探究很难解决问题或形成共同的观点,可以由全班共同聚焦难题,共同展开探究,形成更大的合力,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案例及解析——估算方法的讨论
在学习乘法的估算时,吴老师先呈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并给出了分6次称出的所有大石头的质量。
对于这个问题,吴老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估算的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出现了“大估法”、“小估法”、“大小估法”、“中估法”、“四舍五入法”等不同的估算方法。
随后,吴老师又创设了一个更有思维力度的问题情境:350名同学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解决这个问题使用哪种方法更合适?吴老师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出现了两种估算方法:
方法1:我是把56个座位看成50个,50×7=350,实际每辆车有56个座位,所以肯定够了。
方法2:我把56看成了60,,60 ×7=420,所以够用。
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意见,吴老师及时将探究活动转向全班,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展开探究。通过讨论,同学们终于达成共识:虽然方法2更接近56×7的精确结果,但是方法1是合理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师的智慧就在于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丰富的形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不同的探究形式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要依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特点,尝试不同的形式,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态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