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呢?
魏文侯问李克,我想在翟璜和魏成中选一个人做相国,你觉得谁合适?
资治通鉴里给出的记录是李克推脱再三,先说下属不该参与领导的决策,又说我在朝廷之外,不该发表意见。
这时候,魏文侯有些生气了,要求李克必须给出建议。
李克这时才说,相国应该仔细考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从这五个方面考察相国人选就可以了。
魏文侯才说你走吧,我知道选谁做相国了。
普通人读资治通鉴,只是看到了李克所说的考察相国人选的五个方面,还要一本正经的分析这个五方面都是什么意思。
但这真不是重点,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更应该看懂李克的反复权衡。
因为,这是一道送命题。我们来分析:
第一,李克选其中一个就得罪另一个。从李克的角度看,魏文侯让李克说魏成和翟璜谁适合当相国,但是一个人成了相国,另一个人可不是退出官场了,也就意味着李克得罪了另一个人。
李克官不大,即使有举荐之功,但新相国能不能认可他,能不能一直保护他,以及是否能承担得起来自另一位重臣的穿小鞋,都未可知,因此这种得罪他可承担不起。
第二,举贤但又要避免有结党之嫌,仍不得上位。魏文侯是权谋大家,他很懂得如何制衡朝野。李克即使推荐了魏文侯心目中的人选,但仍会被认为是一种站队行为,新相国上位后,很可能会先调离李克,以免他因有举荐之功而结党。
第三,一旦相国失势,必被连累。举荐之功背后是拿自己做背书,新相国一旦失势或出问题,李克必被连累,反而没有了退路,因此,想必李克不想做此投机之事。
如何踢此类问题的皮球呢?
第一招,用不在自己职责范围内为由推掉。
在职场官场,必须要趋利避害。有害之事虽不至于落井下石,但也有必要躲得干净。拿什么理由推躲呢,最没毛病的一条就是不在自己范围之内,孔子尚且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用职责推脱,一方面能有理有据的推掉难题,另一方面也向领导表明自己没有逾越之举,不会被怀疑动机。
这就是李克那句“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第二招,举白旗投降。
在遇到此类问题是,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不懂、不会、不知道,好过冒冒失失的多嘴多言。
大明王朝里的经典语录,“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你说了这句话,你就失去了对这句话的控制。万事稳当,不如一默。
第三招,只讲原则性问题。
就像一些部门的批复,原则上是可以,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拿事情之外的原则说事,不涉及事情本身,旁敲侧击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一点智慧。
比如李克,就提出了识人五术,也就是识人的五大原则,仿佛在说,呐,标准给你了,你自己卡吧,卡到谁是谁。帮你思考,但不给你答案,不让自己显得很有见地,又让对方用你的思考框架思考后,能自己得出答案而显得自己很聪明。
给我们职场什么样的启示呢?
第一,不要越权给领导做觉得。
大家都说领导喜欢做选择题,选择题就是你要给出两个以上的解决办法,把决策权交给领导,假设在智商上领导更聪明,让领导来替你抉择,以此凸显领导的高智商,这样一石二鸟,既让领导为自己的英明决策感到开心,又让领导看到你工作的努力程度。
第二,管住嘴、保安全。
再机密的谈话,都会被人知道,一旦说出去了,你就失去了解释权,也无法控制其传播,一旦失控,就有可能成为别人攻击自己的工具。
第三,要估计形势,不要轻易为别人背书。
人事决策是一个很敏感的决策。他是一把双刃剑,选对了,攀上高枝了,顷刻间平步青云,但这根高枝是否牢固,有很多信息是你所不能掌握的,一旦高枝断掉,你也会被打上标签,再想改旗易帜就很难被人取信。另一方面,攀上这根高枝势必会引来其他高枝派系的冷落、红眼,因此就需要权衡其实力、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