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5《把课改作为方法》【打捞课改的声音】
杜威说:“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我们就是在剥夺孩子的明天。”
【把课改作为方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重新定义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方向,这意味着一场“育人为本、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正式开启。
课改从来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行动,而是行动了才有希望。
变革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事件。(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的新意义》)
课改只是通往理想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成就人、发展人、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才是目的。
新课改倡导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基础上的深化,课改不是以培养考试成功者为价值取向的,而是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欣喜的看到,那些优秀教师通常能够坚持育人为本,能超越一堂课的目标,观照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精神成长。
当我们热衷于追逐名校经验而少有追问时,把课改作为方法,就能跳出经验的羁绊,保持独立思考。每一种理念和经验都具有一定的遮蔽性,经验让我们深刻认识某一点的同时,也可能遮蔽了另一部分。从这个层面上说,“经验”是有毒的,始终保持开放性和对复杂性的认识,才能走出对课改认识的偏狭。
当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出发时,把课改作为方法,就是系统化、精准化实施,把学校课改方案放在一个框架内来有规划的推进。
在实践层面,课改往往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属于这个阶段的特定问题。不同阶段的诉求自然不同,课改初始阶段与中后期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不一样的。课改的启动阶段需要求同存异,这个时候共识就是最好的免疫力,共识就是生产力;课改的深化阶段需要存同求异、和而不同才能产生更大的思想张力。但是,课改又是非线性发展的。借用怀特海谈道的“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这既可以对应课程建设的阶段,也可以对应教学改革的阶段。课改源于浪漫,终于综合,精于精确。课改人要厘清自己所处的课改阶段,并且不断追问:学校的改革正处在何种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课改在浪漫阶段仅靠热情可以吗?
当我们迷失在花样翻新的技术创新中时,把课改作为方法,就是要敬畏复杂,回归简单。当教学改革一直以“加法逻辑”行进,且加到无以复加、不堪重负时,最终必然会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来。这是一个改革者认识了教学的复杂性之后复归简单的过程。那么,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不外乎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师生之间的关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如果继续追问三个关系背后的秘密,你会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通常被解释为“爱”的支持;教与学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基于学,为了学,促进学”;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则可诠释为,育人大于教书,也应该先于教书。处理好了这三个关系,也就守住了教学的基本规律。
指向方法和技术的课改,往往需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指向文化和战略的课改,则需要发现并解释技术之上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