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分享听完名家课例后自己的感受,他们有的关注守正,有的关注创新;有的关注内容,有的关注形形式;有的关注流程,有的关注亮点。角度不同,理解不同,汇报的切入点也不同。
我想说的是,听名师的课分为两种:一种是实操性强的课。这种课的环节、亮点拿来就能用,而且能帮助我们举一反三的创造性的用;另一种是理论性的课,短时间内我们模仿不来。既然是“拿不来”的课,听了又有什么用呢?其实这些课就是给我们以方向,让我们开开眼界。我们心里要清楚,这种课未来也许会销声匿迹,也许会成为我们必须要努力的走向,所以需要辩证看待。
就如郑老师上次所讲的古诗《出塞》,他之所以选择这一课,就是因为不久前听的一节名家课例,他在听课之余不停的感慨“课还可以这样上”,于是她准备模仿这种形式,备一节课上一节课。但是在试讲的过程中,她发现这样的设计在学生那里行不通。于是我针对这节课的问题提了一些建议,如去掉一些环节,减少一些语言等。后来这节课她上得非常成功。结束之后回到办公室,她激动地说:“淑慧姐,我可想亲亲你!要不是你的建议,这节课不会这么成功!”所以说,有些课拿来时要是要改变的,把专家的课成自己的课,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为“博学审问”之后,最重要的一步“慎思明辨”做好,然后才能“笃行”。
第二点就是雪珍提出的“公开课有问题是正常的,还是没有问题是正常的?”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有问题正常!就像赵昭老师所说的那样,“问题百出的课堂才是真的课堂”,只有问题百出,才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有什么障碍,才能让学习真实发生。我们真正要批判的是那种老师问“啥学生答啥,老师指哪学生打哪”的课堂,这种没有问题、没有生成的课,只能让我们怀疑是不是已经“彩排”过多次了。
当然,一节课问题百出也不现实,也不太对。一节课上老师必须要设计一两个难一些的(有质量的)问题,学生只有使劲蹦一蹦,才能够得着的问题。虽然此“问题”不是彼“问题”,但是“此问题”才是课堂生成的关键所在,才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所在。
针对于“问题”我们有两种理解:
一、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学生会的不问,学生通过简单的学习能学会的不问,学生怎么都不会的也不问,这就是前面说的“精问”。
二、老师们不要怕课堂上出现问题,因为你在处理问题时,展示的是教师的课堂机智;学生出现问题,说明有真学习的发生;学生出现问题通过学习解决,是老师的成功所在。也就是说对于学生来说,出问题促进成长;对于老师来说,出问题等于机遇 。
最近这些天,我脑海中一直盘旋着一句话,那就是“教育上,闭门造车的时代过去了!”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决定了人才的培养模式,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师只有多听多看、多想多变,才能跟得上时代,培养出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