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被季康子迎回了鲁国。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在古代,七十岁已算是比较长寿了。而很多人就算活到七十岁,也早已开始了养老生活。而孔子此时,却刚准备高展骏足。孔子回到鲁国,希望可以重入政坛,像多年之前一样复兴鲁国。他依旧没有放弃他的理想,虽然实现的机会十分渺茫。但是他依然要去追寻,不会放弃。
孔子重入鲁国政坛,周游列国之旅彻底结束。而那些追随他周游列国,出生入死的弟子。早已成才,四散到各个国家,传播孔子所主张的仁政,辅佐着各个国家的君主。而他的三千弟子中,已有七十二贤。而这七十二贤中大多都是跟他周游列国出生入死的弟子,所以孔子在教育上是成功的。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要有七十二贤,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孔子是欣慰的,因为他让这个时代多了很多束光。孔子不再是孤独的,有很多人跟他一起照亮这个世界。但是对于他的理想而言,他还是有一些遗憾的。因为他不止有教育上的理想,也同样有政治上的抱负。他教育上,有了七十二贤这样高的成就。那他的政治上呢?他政治上的理想又该如何呢?此时他已经知道,他的政治理想肯定是无法完成了。其实与其说是政治理想,还不如就说是理想的。因为他真正的目的,只是为了照亮这个世界,在政治上取得成功只是他的第一步而已。而他现在连这个理想的第一步都无法踏上,他怎么能不留遗憾呢。
而孔子经过周游列国这一段磨难,已失去了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在周游列国期间,孔子居无定所,如丧家之犬一般,被各个国家的当政者赶来赶去。但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任何怨言。经历过如此风雨,他回到鲁国之后。虽然理想未变,但践行方式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不在如以前一般直言快语,虽然会给当政者很多建议。但也不会给很多细节之处,他也不会去亲自执行。只是给当政者一个朝向,一是因为经历过磨难之后,谨慎了许多。二是岁数已经不允许了。在壮年之时,孔子可以亲自去执行堕三都的计划。但此时已年近古稀,身体条件已经完全不允许了。但孔子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虽然已经没有机会践行。但是他依然要给后世留一些自己的痕迹,希望他的弟子或是后世的其他人,能完成或继承他的思想与未完之梦。
所以孔子到晚年之时,已经很少再参与政事了。每天忙着整理一些礼乐书籍,还有周易等经。只是为了给后世多留下一些中国的传统,与文明。
而孔子此时的生活状态,已经达到孔子自述中的最高境界。孔子现在的行为举止,即遵守礼乐制度,却又让人看着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这是因为孔子此时已经不需要刻意想着那些礼乐制度,刻意让自己去遵守。他现在遵守那些礼乐制度已经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些规矩已经不会成为限制他的一种东西。他不需要刻意去想,也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去遵守。这些规矩已经成了他自内而外的一种气息,所以别人会感觉,他同样也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这是一种内在的自由,一种精神上的无拘无束。
那么我们平时所说的自由,又是哪方面的自由呢?我认为大多都是处在物质层面的。比如说经济上的自由,还有我们很多人所认为的,不守规矩,也算是一种自由。可是这些真的是自由吗?难道物质丰富,就叫自由吗?肯定不是。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它的物质再丰富。他也会感到空虚。 因为它的物质虽然丰富了,实现了物质上的自由。但他的精神上,依然是被枷锁困住的。
而如孔子这般,达到精神上的自由,是十分困难的。他已经不会受到世俗之间的利益和形式的束缚,他只会遵从自己的内心中的大义。永远践行下去,绝不放弃。